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导语的作用

时间:2022-08-06 01:34:44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导语的作用

一、诱发兴趣,提高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关注学习。要完成一堂课的学习任务,就必须诱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或对学生形成诱发性刺激,使之产生学习愿望,引起兴趣,集中注意力,因而导语部分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学习《黄河颂》时,我的导语设计是让学生唱《黄河大合唱》(事先请音乐老师教会学生唱),一曲唱罢,学生还沉浸在歌词的意蕴中,似乎回到了保家卫国的战火纷飞的年代。以此为导语拉开“帷幕”,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萌发,迅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诱发思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思考,不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养成墨守成规的习惯,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就必须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其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不少同学就固执地认为文章就是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其实不然,作品中对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表现的恰恰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充满乐趣的童年的赞美,而后半部分才影射出封建教育的弊端。学生之所以会如此望文生义地理解主题,正是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因此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时,上课一开始就抛出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在中学阶段会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对《风筝》一文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而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些导语看似平常,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所以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抛开一些“陈规旧矩”,大胆创新地思考问题,使大脑“想”得更灵活。

三、突破课文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来导入新课,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深奥的知识变得简单而又生动有趣,从而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例如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利的一篇文章,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上课之前,我让同学来做个小游戏。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另一位同学指挥。蒙住眼睛的同学要在指挥的同学的指令下从讲台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上下讲台两次。两位同学都很认真地完成了。我再请两位同学谈感受和悟出的道理,其他同学谈一个旁观者的感受和悟出的道理。我再归纳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也是这样,被困悬崖的孩子在父亲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走下了悬崖,由此他有了人生的感悟:关键是化整为零,一步一步战胜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就有兴趣了。

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目标任务。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语文教学的优势,是可以大容量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同一主题的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而增加学生知识的容纳量。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要开阔学生视野,要使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就要经常在教学导语中设计有这方面的内容。如学习杜甫的《诗三首》时,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我在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我搜集了他的最能体现这一思想感情的诗篇,如“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导语设计是先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这种感情。同时,我还特意找出初中阶段其他爱国诗人的诗歌或文章,用多媒体展示,然后说明为什么要列举这些人的文章,让学生明白: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那些始终把兴天下当作己任的人们,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们的出现,才唤醒了民众的意识,才让民众意识到治国安邦的重要性。这样的导语设计,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上一篇:MATLAB仿真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竞争合作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