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研究

时间:2022-08-06 12:50:58

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研究

素质教育是指全面发展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从研究性学习方法提出以来,就不断被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初中的课堂由“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不再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如今研究性学习方法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性学习一定会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的作用与意义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根据教育内容,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开展一些学习活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当中。以前的学习课堂都是老师说学生记的灌输式学习,对于现在来说以前的学习方法会抑制学生的思想,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所以说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于扩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都非常重要。老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还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同学之间想法的碰撞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1+1不再永远等于2,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不再注重问题的结果而是思考问题的过程,真正理解数学中每道题的含义,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学习中老师和学生都注重问题的解决方法,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将生活实际和问题结合起来,提出的问题贴近生活,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同学们根据自己家人或亲友使用电话的情况调出数据如下表。由此可以引出许多数学问题,比如我们选择一部手机,使用哪个号段的费用最便宜,最实惠?这样的问题的答案不是单一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家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将现实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讨中融入进去,做到主动学习。

2.注重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法是在研究中学习,注重的是研究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以前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将自己的解题思维不知不觉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的思考方式都大同小异,单一,死板。研究性学习法的应用注重学生的思维和他们的思考角度和思考方式。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在等差数{an}中a3=9,a9=12,求a12。对于这样的小题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我们不能扼杀这种思维,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换角度思考问题,研究性学习恰好做到了此点。

二、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目前研究性学习也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如何使研究性学习法具体落到实处,做到对每个学生都有帮助,全面、均衡地发展学生、培养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在实际学习应用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重视教材

在初中研究型的学习当中需要老师注重对于教材的研究,很多老师认为教材中的题比较简单,学生探讨不出什么来,所以就轻教材重难题,这样做是不正确的。作为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注重对教材的深层次挖掘,做到举一反三。

例如:求经过两条曲线x2+y2+3x-y=0,3x2+3y2+x+y=0交点的直线方程。

常规的解题方法是两个方程联立得出7x-4y=0,导出x与y的关系,再将其关系带到式子中解的x=0或x= -4/13,由此可以得出经过直线的两个坐标分别为A(0,0)B(-4/13,-7/13)。求出直线方程为7x-4y=0。

我们不难发现得出的方程与联系的方程一致,老师可以根据这个问题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拓展学生的思维性。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学生的思维才是主导地位,每个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对老师给出的答案,每个同学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学生们的想法被重视,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就能主动融入到学习中去,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不再依赖于老师。

结束语

在如今课改的大潮中,有许多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被提出又被淘汰,还有一部分地区的学校没有应用研究性学习法,又或者因为在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还是采取之前的教育方法,死记硬背,老师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都不高。任何的方法的实践都会遇到瓶颈,当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老师出来做主心骨来引导学生。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彻底的改变我国古板,单一的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上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及其量化分析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会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