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经典诗歌的当代阐释

时间:2022-08-05 11:50:02

《诗经》:经典诗歌的当代阐释

摘 要:在高校课堂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可以从三个层面对经典诗歌的内涵作出富有当代性的阐释:一是在辨析原义时重视文化解读,二是在解析文本时突出情境阐发,三是在分析形象时启发思维向度。

关键词:《诗经》;经典诗歌;当代阐释

《诗经》是文化经典,也是文学经典。所谓“经典文学作品”,是指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诗经》既是“诗”又是“经”,既拥有能传达先民意志、情愫、精神特质、理想追求和艺术表现的优秀文学资质,蕴涵历代公认的审美价值,又在很大程度上营造了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质素,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着数千年来国人的精神生活,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发生着它的意义,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并时时处处启发今人生命的智慧。

经典作品既有其历史意义,更有其当代价值。作为今人的重要文化资源,它在当代有一个不断重读的问题。在高校“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的讲堂上,教师在准确讲授经典原义的基础上,不妨拓宽视野,运用当代文化阐释的视角与手段,对经典诗歌的内涵作出富有当代性的解读,实现古今文化的对接,以促进大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多维理解,明经致用,为更好地建设当代文化服务。

一、在辨析原义时重视文化解读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一向比较重视文本产生的历史文化生态,关注文本的历史语境并试图还原其本质,以求得经典作品之“真”。这是必要的。但如果课堂上过度注重考辨的成果,经典的文学情境和审美趣味可能被牺牲掉,其“善”与“美”或受到遮蔽。因此,不妨在辨析文本原义的基础上,运用今人视野,发掘其超越时空的文化内涵,作出富有当代意义的文化解读,以激活文学经典在当下的生命力。

即如《关雎》,今文经学齐鲁韩三家均谓之刺康王诗,《毛诗序》以为美后妃之德,欧阳修、苏辙始谓叙述人情。余冠英、闻一多等人则以之为歌咏乡间男女自由恋爱的情歌。近之学者则提出,“君子”在彼时是对贵族的泛称,而“琴瑟”、“钟鼓”的使用也有其社会等级的严格限制,故《关雎》更可能是贵族之家婚礼上的颂歌。凡此种种,在寻求诗作历史原义的同时,古人今人已加载了诸多超越爱情之上的意义。如果立足于《关雎》描绘的画面与情境,解读它能贯通古今的文化意蕴,一些更富生命本质的东西则会浮现。《关雎》开篇便以“兴”的手法,即景生情,在雎鸠鸟儿鸣叫唱和的轻灵婉转之音中,微妙地传达了自然生物雌雄相合、相爱相生的生命精神,引出男子无限的情思与联想:那位娴静美好的女子是自己理想的佳偶。先秦时“君子”亦用以称才德出众的男子,而将贤良美好的女子称为“淑女”,所以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理解完全可以返璞归真,直指好男佳女。三次“参差荇菜”乃借水中生物生情:以女子对水中荇菜的寻求,兴君子对心中淑女的思念;以荇菜的得以采择,兴淑女的得以亲近。诗言美好的女子令君子日夜爱慕思求,像琴瑟和鸣一般亲近淑女,在音乐声中迎娶淑女,终至结成良缘。《关雎》体现了执着、含蓄、醇雅的中正之美,在质朴醇雅的情感讴歌中,传达了发乎情而节之以礼、合乎礼仪的爱情渴望,使两千多年来的读者体认了生命的深刻。它所描述的合情合礼的婚恋模式,有助于启发今人的感情认知。

再如《蒹葭》,有刺襄公说,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从之则治国有望;有招贤说,谓伊人为隐居水滨的贤才,人皆慕而思见之。今人多持恋歌说,谓伊人可望不可即,故陷入烦恼。然《蒹葭》的情境之美,更在于它的象征层面。所追寻的对象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是人们常会面临的人生境遇。伊人可解作意中人,也可当做一种人生的目标或理想。河水的阻隔意义便具备更深厚的艺术张力了,它可以象征人生追求中所遭遇的任何一种阻力或艰难,而追求者的无奈与怅惘,当然也是常会经历的人生体验。《蒹葭》的结构因此散发出一种能引发古今读者情感共鸣的人生哲理的况味,其意境的整体象征令这首诗内涵具备更多的包容性。同理相衡,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也具备相似的内在结构。它略去爱情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双方外在的形貌特征,单纯地表现情感世界的痛苦、失望、缠绵与执着,将爱情升华到纯粹的精神层面。那种求而不得仍执着追求的心态,蕴涵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与失意之悲。诗作内涵的丰富,却使诗中个人世界的感情本质推广为世间人类的普遍经验和共同感情,从而能令今人作出更为深广经典的解释。

这种解读并非刻意架空其历史原义。经典之为经典,是它的精神文化结构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经过历史淘汰而留传至今的经典,它拥有的规律性元素会不断重现在现实生活中,显示其恒久的生命力。某些特定的历史因素、特指的历史事实,即便曾是经典产生的必要条件,或是经典文本内部的特定构成,在作出当代性文化解读的层面上,其于重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而言,可能远不如一种普遍的历史事实或古今共通的情感体验来得重要。换言之,在高校本科文学类课程的课堂上,以历史眼光去发现古典诗作的时间、地点、人物、礼制等特定的历史事实,还原其特殊历史时空点位上的历史真相,莫如以当代眼光去体味古典诗作之能引人共鸣的人生情感与文化哲理的况味。这里也许潜藏着一个学者与教师身份转换的命题。

二、在解析文本时突出情境阐发

中国古代经典作品蕴含着诸多经典情境,它们会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延续、发挥、拓展,虽因所处时代和具体人事的不同而会导致题旨情感的差异,但经典情境却会不断重现。经典诗作之所以成为经典,往往在于它能够营造某种经典的情境。这种经典情境可以绵延数千年而不变其宗,今日仍能引起当代人的普遍兴趣和情感共鸣,带给当代人以启迪,并丰富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就爱情表现而言,作为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古典诗歌描述的爱情追求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求而得之”。如《关雎》所描述的理想爱情模式,由滋生爱情、思慕佳偶、结为婚配构成,其中有生发“求得”时的思慕热望,有尚未“求得”时的相思愁闷,有“求得”之后的和谐喜悦。这类情境可名之“凤求凰”。司马相如谱写琴曲《凤求凰》,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一直是古代戏曲作品的经典题材。杂剧《西厢记》描写的崔张之恋,也营造了这种经典情境的艺术张力。当代流行歌曲《梁山伯与朱丽叶》咏唱“我爱你你是我的朱丽叶/我愿意变成你的梁山伯”、“我爱你你是我的罗密欧/我愿意变成你的祝英台”,那欢快、甜美的旋律中透出“凤求凰”结构所臻佳境。其末句“美丽的爱情祝福着未来”体现了古今贯通的婚恋主题,并指向健康、幸福的生命前程,很适宜在当代青年男女牵手成功、走向婚姻时唱响。

上一篇:“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下一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媒体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