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山水诗经典诵读初探

时间:2022-10-01 10:50:17

诗意地栖居:山水诗经典诵读初探

摘 要:雪浪中心小学经典诵读以“山水诗文诵读”为主题,通过山水诗文的诵读,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山水间:寻寻觅觅,丰富诵读内容,引导他们向着光明前行;浅吟低唱,拓展诵读时空,让学生陶醉在诗词的花丛中;流连忘返,激发诵读热情,让学生沿着这条铺满鲜花的山水诗经典诵读之路,诗意地栖居。

关键词:山水诗 经典诵读 诗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7-0060-02

作者简介:钱小芳(1973―),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雪浪中心小学地处无锡市滨湖区山水城,山不高而灵秀,水不深而源远流长。太湖、蠡湖、惠山……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块丰饶的鱼米之乡。这里的一山一水,学生都有着较深的生活体验。因此,学校的经典诵读选择了“山水诗文诵读”这一主题,通过山水诗文的诵读,让孩子诗意地栖居在山水间。

一、 寻寻觅觅,丰富诵读内容

山水诗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散发着情感的芬芳,它接近着儿童的纯真性情,引导着我们向着光明前行。寻寻觅觅,让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山水世界,去触摸作者的诗魂。

(一)在教材中寻找山水诗文,拓展、照应、延伸

苏教版教材文质兼美,其中不乏优秀的山水诗文。我们在教学这些山水诗文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照应、延伸。如四年级上册的前几个单元中,就有刘禹锡的《望洞庭》,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还有《九寨沟》《泉城》《田园诗情》等山水诗。在教学这些山水诗文的同时,我们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了补充。如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我们又补充了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和杜甫的《登岳阳楼》,虽然诗句比较长,但是孩子吟诵得兴味盎然,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洞庭湖所呈现的别样风光,以及诗人所寄托的不同情感。

我们以教材中的诗文为点发酵,或诗句,或古文,或优秀的现代诗文,可以是同一作者,也可以是不同的作者,这样的拓展、照应、延伸,是学习山水诗文的有益补充。

(二)分主题寻找山水诗词,形成诵读序列

仅以教材中的山水诗文为点拓展延伸是不够的,我们还尝试分主题来寻找山水诗文,形成一个诵读山水诗文的序列。我们要求3~4年级每个年级,每一学年搜集、整理、学习六项内容。如三年级上半年研究主题为杭州西湖、长江、西岳华山,下半年研究庐山瀑布、无锡惠山、江苏钟山。每一项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从地理、历史、典故、名画、名曲、诗词歌赋等不同层面展开研究,并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最后实现同一年级教研组资料共享。24项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小学阶段山水诗文经典诵读的序列。

(三)从家乡山水中寻找山水诗文,诵家乡文化

家乡的山山水水,也为学生的经典诵读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我们从家乡山水中寻找山水诗文,引导孩子在诵读中感受家乡的文化。如无锡惠山声名最大的是天下第二泉,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学生通过资料了解到二泉是经过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而成,水质清纯甘冽,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 宋徽宗还钦令建亭护泉,御题“源头活水”,并且誉为贡品。所以当学生吟诵着唐朝无锡诗人李绅的《别泉石》时,更感受到了二泉这“人间灵液”的美妙。

二、浅吟低唱,拓展诵读时空

诵读积累,重在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我们利用一切可供利用的时间,让学生在诗词的花丛中浅吟低唱。

(一)见缝插针诵诗文

清晨,是诵读的最佳时间。我们提出了清晨诵读的响亮口号:“伴着朝阳读书”“进校门,读书时”。语文课的前几分钟,也是利用的好时机。一堂课先从吟诵开始,可以独立诵,可以小组诵,可以齐诵;可以美读,可以赏读,还可以表演读。傍晚,学生放学列队而出时开始吟诵,可以诵每天新背的诗词歌赋,也可以复习背诵以往记住的诗词。那整齐的诵读声,是校园中最美妙的旋律。

(二)学科整合诵诗文

山水诗的诵读,如果能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就能更好地打造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增强经典诵读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我们把山水诗文经典诵读和美术课整合,使孩子获得更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在太湖主题的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和美术课整合,让孩子制作了画信,画信是一张空白的明信片,一面可以画画,另一面可以题诗,学生在画信上画上了关于太湖题材的画,大到烟波浩渺的太湖,鳞次栉比的太湖人家,小到一块太湖石,几条太湖鱼,反面题上了关于太湖的诗,可以是“有浪接天高,无风还练静”,也可以是“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

(三)实践活动诵诗文

古人说,所谓学者,“觉悟也”(《说文》),学习是一个“觉悟”和“练习”的过程。我们把学生诵读的视野引向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体会。如秋游无锡名胜鼋头渚时,让学生带上纸和笔,记录下寻访山水诗文的所得。他们发现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来过太湖,并留下了千古名句:范仲淹高吟着“有浪接天高,无风还练静”翩翩而来;夕阳西下时,白居易又泛舟湖上“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他们更惊喜地发现,原来有些亭台楼阁的命名,都源自于名人的诗文。如金沤亭,名字就取自郭沫若《游鼋头渚》诗中的“四周腾黛浪,万顷泛金沤。”在这样的景色中吟诵着这样的诗文,孩子们深深地沉醉了。

三、流连忘返,激发诵读热情

山水诗文诵读,积累的不仅是诗词名句,也是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对其进行艺术的美好熏陶。而采用多种方式诵读,就能把他们带进有声、有色、有情的山水意境中。

(一)在手舞足蹈中吟唱

山水诗文发乎心,发于情,如果诵读时中规中矩,就像被缚住了手脚。但是如果能利用举止动作来外化诗的情感,那么,就能使经典如涓涓细流,流进孩子的心田。

(二)在动人故事中浅吟

一首诗词,一篇古文,总是关系着时代风云与人情,有些山水诗文中,还蕴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如果让学生了解这些故事,就能让他们更好地吟诵诗文。如在苏轼的《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中,“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学生很难理解。但是教师通过讲述孙登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苏轼面对钱道人的“无语”教诲,明白自己不应该与政敌做无谓的争斗。当学生再读这两句时,已能入情入境。

美丽的诗句,悦学生之目;生动的故事,悦学生之耳,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它轻拨着学生敏感的心弦,也让他们体会到了诗人那细腻的情感。

(三)在丝竹音画里啼唱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在山水诗文诵读中,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配丝竹、配古琴,也可以配现代音乐。而配画的选择,不管是意境深远的国画,还是现代摄影的画面,都可以从中精挑细选。如在诵读文徵明的《太湖》时,配以文徵明的太湖画作,同时配上《太湖美》的古筝曲,让孩子有了充分想象的空间,既从中捕捉到了意,又从中牵发出了情,体会到了诗人对秀丽的太湖风光的深情赞美。

诵读山水诗文经典,就如一粒粒饱满的种子种植在学生的心田,她定会在适当的时候开花、长叶、结果,使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山水间。

上一篇:写作心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绕不开的话题 下一篇:歇后语与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