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治疗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32例临床效果分析

时间:2022-08-05 09:18:32

利奈唑胺治疗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32例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对应用利奈唑胺对患有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64例患有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2例。A组患者采用哌拉西林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与利奈唑胺联合进行治疗。结果B组患者的平均用药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所需的平均时间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用药后所取得的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利奈唑胺对患有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利奈唑胺;血液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中图分类号】R5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21-01中性粒细胞(英文:ANC)缺乏合并出现感染现象,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导致恶性血液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死亡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1]。近年来相关临床医学文献报道称,革兰阳性(G+)菌感染的发病率正呈现逐渐升高的发展趋势,临床对G+球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的常规方法主要采用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糖肽类抗菌药[2]。抗生素类药物的大量使用使耐药性菌株的出现速度明显加快,找到一种及时有效且不良反应相对较低的抗菌类药物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显得十分重要[3]。本研究对应用利奈唑胺对患有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实验科学研究过程中最为常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抽取来我院就诊的64例患有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划分在A组的研究对象中有21例男性和11例女性;该组研究对象对象中年龄最大者84岁,年龄最小者17岁,平均年龄51.8岁;划分在B组的研究对象中有23例男性和9例女性;该组研究对象对象中年龄最大82岁,年龄最小16岁,平均52.2岁。所抽取的研究对象的自然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可以在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比较。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方法: 将64例研究对象资料进一步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2例。A组患者采用哌拉西林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与利奈唑胺(静脉滴注,每次600mg,每天两次)联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平均用药治疗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所需的平均时间、用药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 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变现、体征、实验室化验指标及X线胸片检查结果与病原学4项检测指标已经都已经恢复正常; 显效: 患者在治疗后病情已经明显好转,但4项病原学指标中仍有1项没有完全恢复; 有效: 患者在治疗后病情有一定好转,但仍然不够明显; 无效:患者在用药72h后病情没有任何明显好转或有加重迹象[4]。

1.4 数据处理: 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0.05时,可以认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临床对比研究后证明,B组患者的平均用药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在对患有恶性血液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症状,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感染症状,其中由于细菌所导致的感染症状的发生的时间要明显早于由于真菌所导致的感染症状的发生时间,且该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率也明显高于真菌感染患者,所以早期采用经验抗细菌感染针对性治疗法是避免感染症状进一步恶化的一个关键时期,是保障对患有恶性血液疾病患者进行治疗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和复发率比较[n/(%)]

组别例数(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A组328(25.0)5(15.6)12(37.5)7(21.9)25(78.1)B组3212(37.5)9(28.1)8(25.0)3(9.4)29(90.6)P值

组别例数(例)平均用药时间体温恢复平均时间A组3211.4±1.87.2±1.4B组328.9±1.73.5±2.2P值

总之,应用利奈唑胺对患有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使患者的体温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进而使临床用药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且不会出现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参考文献

[1] 郑正津,王少元,林艳娟,胡建达,战榕.利奈唑胺治疗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3(20):193-194.

[2] 黄淑桦,郭永炼,黄增敏,林爱珍,战榕,陈颖,吕联煌.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146例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9,18(01):248-249.

[3] 赵德恒,李娅杰,谢松梅,等.对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中疗效评价标准的考虑[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8,24(16):564-585.

[4] 张琼,张鑫,魏军.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山东医药,2010,50(16):114-115.

上一篇:脑梗死的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 下一篇:CT诊断胸部大片状阴影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