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

时间:2022-10-18 06:19:52

脑梗死的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0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的IMT厚度、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彩色多普勒超声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19-02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脑血管缺血性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10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预测及治疗脑梗死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标准[1],且均经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患者,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41-79岁,平均60.3岁。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80例,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38-72岁,平均53.8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HD1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由颈根部沿长轴及短轴依次检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起始段,尽可能探查至颈部最高点,测量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观察斑块大小、数量、部位、性质和质地等,①动脉壁的内-中膜厚度≤1.0mm为正常。②粥样硬化:IMT为1.0-1.5mm。③斑块:内-中膜不均匀性、不连续性增厚,IMT≥1.5mm,并且局部隆起,向管腔内突起,分为不稳定性斑块(软斑和溃疡斑)及稳定性斑块(扁平斑和硬斑)[2],软斑为斑块突出于管腔,回声强弱不均,表面光滑连续;溃疡斑为斑块较大,基底较宽,顶部出现凹陷,边缘回声较低;扁平斑为局部轻微隆起,增厚,内膜光滑,呈均匀的低回声;硬斑为斑块呈强回声,高低不平,后伴声影。

2 结果

脑梗死组100例中,IMT为(1.26±0.17)mm,对照组80例中,IMT为(0.91±0.16)mm,脑梗死组IMT相比对照组显著增厚。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斑块79例,检出率79%,对照组检出颈动脉斑块28例,检出率3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及脱落又是引起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其造成脑梗死的机理可能是:[1]、动脉内膜损伤或形成溃疡后,胆固醇沉积于内膜下层,引起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进一步纤维增生,动脉变薄、迂曲、血管厚薄不均,血小板以及纤维素等血中有形成分粘附、聚集、沉着,形成血栓,血栓逐渐扩大,最终将动脉完全阻塞,由于栓塞血管供血的局部脑组织因血管闭塞的快慢、部位及侧支循环所提供代偿的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梗死。[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碎片脱落造成远端动脉闭塞,可成为脑梗死的病因,国内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3]。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内膜是最早受累的部位,表现为内-中膜增厚,继而形成斑块,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这与颈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关,此处血流态更易出现紊乱及涡流,流速减慢,使得血液中脂质等物质更易在此形成斑块。当管壁应力增大易造成富有脂质斑块破裂,暴露的脂质或胶原一旦激活血小板,便启动凝血系统,形成血栓或发生出血、溃疡、斑块脱落等,造成脑梗死的发生[4]。本组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的IMT厚度及斑块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与脑梗死有明显的关系,这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5-6]结果一致。近期研究认为[7],脑梗死的发生不仅与斑块的形成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斑块的不稳定性类型密切相关,软斑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及巨噬细胞,其发展较快,在血流切应力下很容易破溃形成溃疡,溃疡表面血栓形成或斑块出血造成血管狭窄或闭塞,或发生栓子脱落形成栓塞。本组结果显示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性斑块(软斑及溃疡斑)检出率高于稳定性斑块,说明不稳定性斑块是发生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和预测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标记,因此斑块的性质更能够反映出脑血管病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对脑梗死的起因和发展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对预防性治疗有指导性作用。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探测,超声对血管显示良好,相对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多层面螺旋CT血管成像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实时、快捷、经济、无创、方便、重复性好、诊断价值显著等优点,它不仅能提供血管解剖学方面的信息,还能提供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变化,不仅能对已发生脑梗死的患者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而且对预后的估计也有参考价值,更对临床未发病的患者起到预报的作用,对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王兆瑞. 彩超检测脑梗死50例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意义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3):8 242-8 243.

[3]魏莉,潘光成,应荣斌,等.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等因素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95):297-298.

[4]Suwanwela NC,Chutinetr A. Risk factors for atherosclerosis of cetvicocerebral arteries:intracranial versus extracranial [J].Neuroepidemiology,2003,22(1):37-40.

[5]白志勇,李敬府.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其声像图特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20912):1869-1871.

[6]Kitamura A, Iso H, Imano H, et al.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plaque charaterristics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in Japanese elderly men. Stroke, 2004,35(12):2788-2794.

[7]刘桂荣,钱蕴秋,何光彬,等. 高频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7):515-518.

上一篇:阿司匹林诱导大鼠胃溃疡复发的形态学观察 下一篇:利奈唑胺治疗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