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

时间:2022-08-05 02:32:46

【摘要】其次,多创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教师不再担任动用一张嘴,滔滔不绝地讲,拿着一支粉笔,连连不断地写,而是把学生能思考的让学生去思考,学生能说的让给学生说,学生能写的让给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

“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是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培养创新型人才,新课标倡导的当前课堂教学方略。“以学生为主”意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前沿,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引”,完全改变过去“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现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知识面拓宽,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旧的教学模式限于“填鸭式”、“满堂灌”,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通过记忆、理解的筛选,所谓的好学生保留的多些,所谓的差些的学生所剩无几。成绩的提高多是死记硬背、题海大战,这样的学生即使毕业后走上社会也是会做题而已,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就好像进入茫茫无边的太空,自己太渺小了。

“以学生为主”。变教师主宰课堂为学生主宰课堂,这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创设课堂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中的数学连为一体,使学生融于情境中。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几个要点,教师的角色教会顺利地发生转变。

首先,相信学生的能力。只有相信学生的能力,才能敢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办法;只有自己思考、想办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绝大多数教师也想放手,但是不敢,怕放了手学生学不会还得返工,那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耗费了精力,再加上又有各班分数的对比,更是加倍小心了。该讲的教师讲清楚,学生不会的教师耐心指导,题难度大了,教师做出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背过就行了。 “学生在这些'有效'的条款之下,太多地被动接受,很少有'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体验'”(杨光伟)。学生没有了自己思考的空间,其思维处于僵化状态,对知识没有真正领悟,仅从形式上“一知半解”, 遇到形似神不似的题就无从下手。

相信学生的能力,包括其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一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以及学生在生活中了解到或悟到的的一些数学常识。尽管这些在课堂外了解到的知识并非系统、条理、准确,但足以使学生能运用到数学课堂中,思维更加宽阔。在处理一道三年级有关男女旅游住宿的解决问题题目时,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安排男的住在一起,女的住在一起,唯有刘伯提出“得有个前提条件。”“ 这里面必须有一对夫妻。”,出现男女可以住在一个房间的特殊情况,从而把费用降到最低。学生的想象力有时延伸到我们的想象力之外,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那么学生的这种超长的想象力就会被截短甚至被扼杀。

其次,多创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教师不再担任动用一张嘴,滔滔不绝地讲,拿着一支粉笔,连连不断地写,而是把学生能思考的让学生去思考,学生能说的让给学生说,学生能写的让给学生写,把练就好思维,好口才,好手笔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不给学生机会不是不想,而是怕耽误时间,教学任务完不成。为了在四十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会把自己知道的毫不吝啬地告诉学生,并代替学生思考,学生只套用老师教的方法去做题,保证过程正确,结果正确即可。这样的确大大节约了时间,使得教师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可是此时学生是被动地参与,任老师左右摆弄。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难有火热的思考和主动的建构,剩下的也只能是囫囵吞枣,欣赏冰冷的美丽也就无从谈起了”(杨光伟)。

其实,让学生去参与并不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学生在自主的过程中形成了习惯,很多问题都会自己解答,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多:教师创设数学情景,让学生自己读懂,从中找出数学信息,再根据情境中提供的条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答,然后在小组中通过讨论、论证,找出一种最简捷、最合理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感受概念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应概念的理解和感悟,学会“数学地交流”;学生站在讲台上去讲解,其他同学阐述不同的意见或者补充,等等。多给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就等于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也就多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学生参与课堂容易激起创造的火花,创新因此有了基础。他们的思维越来越灵活,由原先的固定思维转变为发散思维;一个问题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道难题出现了多种解题思路;他们不再局限于老师的讲解,而是代替老师去给同学生讲解;他们不再沉默着等答案,而是在自己认知范围内寻求更快、更好的答案;他们不再等着老师提问,而是勇敢地举起自己的手……。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起来。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敢于迎接挑战,接受挑战……

再次,教师要引到位。没有教师的“引”,学生就容易成为一堆散沙,风往哪边吹,他们往那边跑,使得“课堂教学有温度没有深度,有热闹的数学活动没有鲜活的数学体验,有合作之行没有合作学习之实”(杨光伟)。一个好的导演会排出一场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一个好的教师也会“引”出由浅入深、形乱而神不乱的高效课堂,“引”出一批头脑灵活、颇有见地、自信度很高的学生。故教师的“引”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的“引”不是漫无目的的,教到哪儿引导哪儿,而是事先设计好。在哪个教学环节教师需要使用怎样的教学语言,怎样的教学手段,怎样的教学评价,教师早已心中有数。在教学一道例题时,教师先出示例题,提出要求:学生自己读题,自己思考,同学交流;学生阐发自己的见解,有了大家通常不可接受的问题时,教师帮助学生组织语言,阐述清楚;学生探讨概念的形成时,教师注意学生不同的做法与想法,分类集中,最后达成共识;在出现一题多种解解法时,教师对每种解法给予肯定并及时鼓励;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还要适时点拨,这时就没必要耽误课堂时间了。教师引得好,就使得课堂教学不限于形式,更注重实质,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交流自己的思想,表演出一出课堂极品。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真正把学生放到了课堂的重要位置。一个课堂可以理解为一个社会的缩影,在这里不仅仅时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还会有学生们之间的思想冲突,学生们在这个小型社会里训练着自己、磨练着自己;教师是策略的策划者,他们掌握着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点拨。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敢于参与,敢于表现,思维活跃,创新能力高。

收稿日期:2013-03-22

上一篇:向课改名校学习的思考 下一篇:“还原氧化铁”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