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话:将学生引进阅读世界

时间:2022-08-05 02:05:45

文本对话:将学生引进阅读世界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改革的深入,文本解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语文教师的首要基本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教师要做好学生阅读的引导者,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汲取文本精华,感受文本之美,提高阅读能力。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积极深入文本,开掘文本意蕴,凸显文本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这是亟待磨练好的内功。

一、感受文本的思想之美

古人讲“文以载道”。虽然不是每篇文章都传道布教,但文章是来表情达意的,精选出来的文本都是有主题思想的,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这种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在文章中无处不在,渗透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细心体察。

领会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没有主题思想就不成其为文章。阅读文章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我们精选的文本所表达的思想都是积极健康的,教师要通过引导,于无声处向学生进行渗透。

品味丰富情感。语言的表达受情感支配,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的丰富情感。如《桂花雨》是作家琦君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正是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关注价值取向。每位作者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作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在文章中都会体现出来。虽然我们不必要求学生接受作者的价值观念,但读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中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探索文本的结构之精

每篇文章都经过作者的精巧构思,都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围绕什么主题、遵循什么线索、怎么行文都十分讲究。

把握谋篇布局。每篇文章都要精心架构,开头、收尾、详、略等都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好的文章,作者一般是步步布阵、层层渲染,把整篇文章写得理正法老、花团锦簇、摇曳多姿。教师要带着学生涵泳其间,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之妙。

掌握线索顺序。每篇文章都有一条思路,它们或隐或显,是文本的主线和脉络,一切内容都围绕着主线和脉络展开。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寻找,让学生把握行文思路。如教学《月光启蒙》,要引导学生读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之中的“美妙”,从夏夜的“美妙”到民歌的“美妙”,再往深层挖掘母爱的“美妙”,逐渐靠近文本,靠近作者,发觉月色与母爱的内在关联,感受月色、歌谣与母亲的美丽。同时,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会遵循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顺序,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发现。

注意过渡呼应。古人写文章有“千里埋阵线”之法,前面埋下伏线,后面有所交待,前后照应。在现代文写作中,前后照应也是十分讲究的,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往往通过过渡和转折把文章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去发现,感受顾盼生姿之美、波澜起伏之妙。还有那些文眼、关键词语等,如《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三笑”,《灰椋鸟》中归鸟“投入刺槐林”,这“笑”和“投”都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抓住文眼和关键词作为切入点,精心设计,使学生更加迅速、准确地理解整篇文章。

三、分享文本的知识之丰

文章的素材包罗万象,无论写人、记事、状物,还是表达情感、发表议论都包含着丰富的知识。长期坚持不懈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大开眼界,丰富见闻,增长知识。

从作者的阅历中增长知识。一人一世界,一位作者一部书。每篇文章不过是作者丰富阅历和感受的冰山一角,是作者对生活进行咀嚼之后予以浓缩和再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中分享作者的阅历和感受,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闻。如柳宗元的《江雪》,如果不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学生很容易把它当成一首山水诗。但当教师引导学生对诗人的经历、思想有所了解后,就会发现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以及诗人托物言志的巧妙。

从文献的引用中增长知识。为了表情达意,作者在文章中经常会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本身就是沉淀下来的知识,并且是有生命力、还在应用着的活知识,是学生应该掌握的。

从典故的叙述中增长知识。除了作者的阅历感受和文献资料外,作者在文章写作中经常会引入一些历史典故、民俗风情、遗闻趣事,娓娓道来,给文章增添了厚度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对历史典故、民俗风情、遗闻趣事等进行搜集和整理,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欣赏文本的语言之妙

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丰富多彩,不同的作者和不同的文体在语言风格都不尽相同,但都具有语言文词的精妙之处。

欣赏语言表达。汉语的方块字本身就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字的生成、词的组合、句的连缀无不多彩多姿。一篇文章,方寸之间,尽得文词之美嬗。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欣赏文词之美、语言之妙,从而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如《木兰从军》一文中“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一系列短语的描写表现了花木兰的飒爽英姿。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个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读读、背背、品品,感受词语的力量美、节奏美,以及作者用词之精妙。

欣赏修辞方法。为了让文章更生动,表达更形象,语言更丰富,作者在写作中经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方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反复、顶真、对比等。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特别关注文本如何运用修辞达成表达效果,努力挖掘训练点,使学生掌握有关修辞方法的知识。

欣赏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包括想象、联想、烘托、渲染等,也有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表现方式。还有一些词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如送别诗中“柳”与“留”谐音,勇于表达惜别之情;“红豆”、“莲子”经常在爱情诗中出现;“江水”蕴含绵绵情意;“松”、“竹”、“菊”等植物常用来表现高洁。引导学生破解这些语言密码,并善于将之提炼并上升为“类概念”,推动学生经验迁移,用于理解同类文本和相近的语言现象。

上一篇:初中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与调适 下一篇:基于学生视界 让预习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