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界 让预习更有效

时间:2022-07-31 10:33:29

基于学生视界 让预习更有效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实际上,预习应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要想提高学习的效率,必须重视预习。

我们用随机抽样法对某小学的205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的结果和统计分析。就“你认为语文课前预习是否有效”这一问题,认为完全有效的占11.2%,认为大部分有效的占22.1%,认为效果一般的为45.2%,明确表示很少有作用的为21.5%。面对当下,预习模式名目繁多、预习方法花样百出,而该调查数据却反映了预习举步维艰的现实窘境,学生似乎对预习不那么认可。这让人不禁追问:预习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了寻找预习陷入困境的原因,我们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透析问题的根本,调查结果集中指向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学生认识模糊,兴趣缺乏。

不少学生缺乏预习的意识,更没养成预习的习惯。对于预习这项作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行为表现消极。有的学生预习仅仅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他们往往只是读课文、划词语,不把预习当成作业。久而久之,自然违背了预习的初衷。

问题二:教师指导随意,方法缺失。

方法是达成目标的途径。好方法会事半功倍,预习也一样。然而,教师在指导预习时,往往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却很少给出具体、有效、个性化的操作策略,大而空的要求令学生茫然无措、望而却步。据调查了解,有很多学生不会预习,遇到一篇新课文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是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可见,在缺乏教师指导或指导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的预习,常常流于形式,走马观花。

问题三:课堂评价单一,反馈不足。

对于预习,课前布置容易,检查却很困难,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仅口头布置,而不实施检查或疏于检查。即使检查,评价的内容、形式也过于单一,大多由教师包办,重结果而轻过程。由于检查不到位,学生课前预习的自觉性不高,兴趣不浓,导致预习效果不佳。

教学是一门艺术。基于学生视界,通过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应对预习后全新的课堂,改进教的方式,促进预习走出当下的困境,这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和学习,思考如下。

一、以阅读过程为载体的内容设计

第一,要求学生预习,一般运用下列阅读过程(以二年级为例)。

①学习生字――读准字音,在上下文中理解意思。把自己认为困难的生字圈画出来,做好进一步学习的准备。

②读通课文――正确、通顺朗读课文。

③讲讲内容――初读课文后,讲讲课文内容。故事性课文,讲讲课文中的人物、事件;状物类课文,讲讲状物的形状等(与一年级一样,以培养阅读记忆的意识和习惯为主)。

④想想问题――阅读后就课文内容自问自答,在不懂的地方打问号,培养读书动脑的习惯。

第二,教学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起步。

①读通课文的检查与指导。同桌互读互评;读完后相互点评,也可以互相打分(打分目的在于肯定进步,调动积极性);教师检查指导,抽查同学朗读情况,对长句、难句作进一步指导。

②检查、交流生字预习情况。在全面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觉得困难的字音、字形和意思作重点指导。

③“讲讲内容”的指导。在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自讲或同桌互讲,在互讲中补充完整内容;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用接龙形式讲述,增加检查和指导面。

④交流、讨论问题。学生提出预习不懂的问题由学生相互解答。重要问题或全班多数学生存疑的则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结合朗读指导,进而理解全文。

预习和教学的阅读过程紧密相连,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样,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范围有所了解,并且能观察出知识点明显的特点,根据各自的学习实际寻找与新知识之间的差距,带着这些准备再进入具体的学习,在教师呈现新知识时能更好地引起共鸣,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速度。

二、以教师指导为保障的方法掌握

先在课内教师的指导和关照下进行预习,形成一定习惯后再到课堂外进行。因为预习是学生的独立活动,要求学生首先要静心和认真,其次是要掌握预习的过程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提供具体到位的支持帮助。比如,可以把课堂的教学点设计成具体的小任务,布置给每个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后,教师通过快速浏览、提取、分类、批注等方式做好检查指导工作。必要时,还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整。确保教学目标的准确制定以及重难点的适当处理与落实。如果缺乏教师的跟踪指导,所收集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前学习活动就会失去意义,课堂教学自然是低效的。预习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方法,以下是笔者教学课文《山中访友》时设计的预习题。

①在自己本上写出课后8个生字。

②借助工具书掌握不理解的词语,并把它们的意思写在书中词语旁。

③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④浏览全文,然后在本上写清:作者在这一天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这些朋友分别有什么特点。

⑤针对这些景物特点,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请运用我们在《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中学到的方法,画出这样的句子并在旁边作批注,同时将你查阅资料后仍不能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写下疑惑点。

⑥回顾课文,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感受,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哪些思考?尝试归纳,写在书后。

以上预习要求,①至③是针对字词基础进行的,④是梳理全文的脉络,⑤是针对写作方法,⑥则是关于人文方面的思考。从字词到脉络再到方法进而到写作目的,这几大模块是教给模块预习的策略方法。这种分类式的预习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积累丰富自主学习的经验,促进有效预习的良性循环,为高效课堂点燃一盏希望的灯。

三、以发展自能为目标的系统训练

小学阶段的预习不能一个模式用六年,而要体现发展性和针对性,从而达成自主学习的目标。

第一,随着年级升高,预习要求相应提高。

比如,一二年级主要是在落实字词和读通课文上下功夫,针对字词设计的预习有:将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标上拼音,读一读,读正确、熟练为止;在本上抄写3遍,写一个拼音,组一个词语;想一想:你记住了哪些生字,你采用了什么好方法?动脑试一试,能否再想个好办法记住刚才没记住的字。

而三年级应以段的训练为重点,预习中的字词就要退居到次要地位,没有必要要求得那么细致,同时预习训练也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如《赵州桥》一文,中心句的查找和承上启下关联句的学习是写法重点,可以设计如下预习:细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中心句,想一想这段话是不是都围绕这句话来写?(如果是,请把相关句子一一画出来。如果不是,就找找哪些句子不是围绕中心句写的,再想想它们写的又是什么?);细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思考此段开头第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预习内容随文体学习、重点能力、技能训练不同而不同。

比如,学习写人记事文体阶段要求学生预习时注意人物特点,想想人物特质。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预习时要细读课文,重点思考:对巴迪第一次写的诗,父亲和母亲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你赞同谁的看法,为什么?(回答以上问题的时候,要联系文中前后语句以及语句背后潜藏的含义佐证,而且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值得咀嚼,请你在一一批注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点进行详细批注,看看有什么发现。)梳理以上问题的答案,写在自己本上。

又如,学习古诗意象阶段要求学生了解意象的具体运用。如教学《泊船瓜洲》,布置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含有月亮的古诗,并百度资料,了解“月亮”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味。

再如,学习科普文可以拓展对于科学的兴趣与探究。如《花种》预习题可以如下设计:根据你平时的观察,或者查资料,你还知道哪些花能报时;可模仿第二自然段再研究一下它们此时开花的原因。

总而言之,预习要与文本的研读结合起来,与教学设计衔接,将预习纳入备课的整体过程,在全方位关注教材的整体体系、话题联系、知识滚动、学生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上系统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学习语言,掌握方法,形成策略,为学生更高年级、更高层次的学习做好准备,实现学习方法上的接力。

上一篇:文本对话:将学生引进阅读世界 下一篇:以学育学 五心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