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略谈

时间:2022-08-05 09:51:13

引导学生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略谈

摘要: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进行变革。教师在学生基本掌握所教知识的前提下,应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问题,善于启迪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问题。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发现问题 引导

化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新课改赋予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通常能解决某些预设的化学问题,也能清楚理解问题的化学过程,却不能“一把钥匙开多把锁”,缺乏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尝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得以提高,一些学生也因此有了“开窍”的感觉。

一、在解题过程中学习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化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学会了解决问题,才会发现问题,质疑又是发现问题的基础。

在备课时,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钻研越深要讲的问题就越多,问题越多,越怕学生弄不懂,影响教学效果。有一次上课讲解以下题目: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3mm长的管状定向碳纳米管,长度居世界之首。这种碳纤维具有强度高、刚度大(抵抗变形的能力)、密度小(只有钢的四分之一)、熔点高、化学稳定性好的特点,因而被称为“超级纤维”。下列对碳纤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制造飞机的理想材料 .它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

C.它的结构与石墨不同 D.碳纤维复合材料为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解析:碳纤维显然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B正确,D错误。由于碳纤维具有“强度高”等特点,显然A正确。由于碳纤维的物理性质明显不同于石墨,所以它们的结构不同,C正确。故答案为D。

这是正常的思维过程,找到答案,任务就完成了。能否再挖掘该题的价值呢?我启发学生改造这个题目:一是将其改成填空题;二是针对四个选项将其改成简答题,增加了设计问题的难度;三是针对题干所给信息,请学生思考从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亲历了“答题―解惑―质疑”这一过程,思维开放了,解题能力也提高了。

质疑的前提是对化学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在学生基本掌握所教知识的前提下,我常常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可不可以补充或替换?能否有另外的解法?这个例子可否换一个其它的?可不可以从反面想想?如果不按老师分析的情况去做,会怎样?可不可以完善?能否为老师的讲解再增加一个理由?可不可以找到特例?真的像书上说的那么绝对吗?等等。学会质疑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打开科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无疑是问号。”

二、在观察实验中学习提问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关系到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要想让学生学会提问,养成提问的习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教师不要计较问题的质量,要理解他们的幼稚。

2.养成争辩的习惯。当课堂中有争议时,教师不急于回答,而将问题推给大家去思考,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探究,往往理解得更加深刻,这也是创造意识培养的过程。

3.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引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从知识整体结构的高度来研究每一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挖掘他们中间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从而使学生形成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巧设“陷阱”,让学生感受问题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根据学生易犯的错误,巧妙地设置“陷阱”,故意将学生诱入其中,使学生由于被陷而顿悟,从而感受问题。

在刚学习pH值时,因为思维定势的因素,学生总是感觉数字大则酸性强,而事实恰好相反,溶液酸性越强,pH值越小。设计题目:将pH值=5的稀盐酸加水稀释100倍后pH值变大还是变小?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变小。这时,教师不是立即指出其错误,而是继续发问:pH值=5和pH值=6的溶液那个酸性强?待学生回答pH值=5的溶液酸性强时,5与6这两个数据能让学生感受pH值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研究方案的不完整也是让学生感受问题的又一“陷阱”。

例:向澄清石灰水和NaOH溶液中分别通入CO2,前者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有位同学提出了疑问:CO2与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了得到答案,他设计了如下方案,请你帮他完成。

方案1:取少量通入过CO2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______,现象是______,表明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案2:取少量通入过CO2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______,现象是______,表明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案3:取少量通入过CO2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没有变红色,表明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该方案可行吗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

问题从哪里来?通过对方案可行性的研讨,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问题就会源源而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成长,就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设置困难,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源于困难。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就必须设置“困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研究性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各种措施来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能提出问题就是参与创造,由此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逐步达到“会问”、“善问”的境界。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阻碍学生发现问题的因素,一是未养成主动寻找问题的习惯,二是不具有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对某些问题可能会熟视无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困难情境,唤起学生关注问题的意识。如:向学生展示化学知识形成的背景材料,让学生面临新的、有待解释的化学现象或事实;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使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产生质疑;拓展化学知识的应用领域,引发更多新的、综合性的化学问题;为学生提供似乎无法解释的“困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等。

例:学生都知道二氧化碳能灭火,然而教学时教师演示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的实验,这一现象所揭示的化学事实与学生具有的常识不一致,一下子就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冲突,从而激起疑问、好奇及想知道究竟的愿望。这类问题通过揭示教材或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的矛盾,导致学生认知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自觉形成问题意识。再如:日用化学洗涤剂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不管是在公共场所、豪华饭店,还是在每个家庭、大众小吃摊等,我们都可以看到化学洗涤剂的踪迹。每天的新闻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上也在大量地做着化学洗涤剂的广告。在这些被包装得多彩多姿的化学洗涤剂的使用过程中,人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如同吸毒般地依赖着它。在不能自拔地使用着化学洗涤剂的同时,化学污染便通过各种渠道对人类的健康进行着危害。所以有些科学家以对人类负责的精神,提出对化学洗涤剂进行再认识的问题。如日本的权威团体――日本消费者联盟经过20多年的调查、实验,根据对消费者的伤害报告,大声疾呼:“化学洗涤剂不能再用了!”不用化学洗涤剂,怎样让我们的生活更“干净”?这是一个生活中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是有困难的,它将激发学生学习,寻求解决困难的知识――日用化学洗涤剂是什么?日用化学洗涤剂为什么可以去污?经常使用日用化学洗涤剂对人体是否有害?有无可以替代的环保洗涤剂?这样,不仅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刺激学生去探究、创新。

无论从哪种角度设置困难,都应考虑到:①要适合学生的知识程度,使困难落在学生的思维区域,学生既需要深思熟虑,又力所能及;②要切合学生当前或未来的需要,以引起他们解决困难的兴趣。③要有教育价值,使学生在解决困难中能够获得有用的知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④困难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让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在课堂中教师还要关注生成资源,把发现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必在意学生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应关注学生发现了问题,发现了问题的结论,至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只要在学生想到了这个问题以后,共同想办法把它解决就行了。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更要给予学生发现问题的权利,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上一篇:化学实验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下一篇:中学化学新理念教学中三种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