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服务猜想

时间:2022-08-05 08:39:20

中国制造业的服务猜想

如今,制造企业不再只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将行为触角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不再只提品,而是提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从制造到智造,企业如何实现完美平衡?

源自身边的服务资源

信息资源的价值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制造业服务化”刚成为学术术语之际,已经奄奄一息的 IBM迈出了向服务转型的步伐,从此一路领先于信息技术服务业。2008年11月,IBM提出了“智慧地球”,当“智慧地球”成了热门话题后,有企业从中找到思想的启迪和商机,也有人感受到信息安全的威胁。与之产生鲜明对比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李宁、美特斯邦威等中国的鞋服企业几乎集体沦陷于高库存。

IBM和鞋服企业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联,但仔细研究就能发现,二者的超额利润都隐藏在能够指挥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库里。因此,鞋服企业出现危机的本质在于,企业仍将自己看成是传统的制造企业。而在后工业时代下,企业更多是以品牌作为凝聚资源的平台,在品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无可替代的数据库,并以此决定产品的款式、数量和周期,决定行业资金走向和利润分配。终端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如此,中间品供应商利丰的崛起也如此。

闲置资源的利用

2006年,亚马逊正式从一家大型网络零售商向科技服务提供商转型。起因在于,其一,亚马逊的电子商务用户流量变化很大,购物高峰期占用的IT资源在其他时间会出现部分资源闲置;其二,许多电商有学习亚马逊运营网站运营经验的需求。相比亚马逊的从容,率先成熟的中国家电行业为了脱离红海也拉开了转型序幕。海尔希望能从多个行业的尝试中找到继续腾飞的路径,却陷入简单的过度多元化陷阱中,同样陷入平庸的还有长虹、科龙等曾经的家电明星企业。甚至包括索尼、夏普等精益生产鼻祖也都遭遇了困境,它们剥离传统核心制造业务向提供内容服务转型的做法,伴随着痛苦、批判以及嘲讽。

对比亚马逊和中国的家电企业会发现,二者都存在闲置资源和服务规模效应。多数行业探路者会出于保护自己的考虑,选择关上门独享垄断利润。相反,亚马逊却打开大门,动用闲置资源帮助其他企业提高运营能力,力求在单点上积累更多的经验。

行业经验的延展

2001年,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决定进入投资领域,并将联想控股的3500万美元作为第一期基金;2012年,联想投资更名为君联资本。目前,君联资本共管理五期美元基金和两期人民币基金,资金规模合计逾130亿元人民币。

虽然身处不同的行业,但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经验可以扩散。究竟是抱着经验偷着乐,还是拿出来指导行业资源配置?柳传志、张艺谋和姚明都选择了后者。早在2007年,思科就已经和阿里巴巴签订了备忘录,用资金和技术帮助身处信息技术、医疗以及通讯业之中的中小企业。

向智造业进军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力推动,整个地球汇集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来自各个行业的信息和知识,通过这张巨大无形的网络有选择地汇集在地球“大脑”中,进而积累形成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并指挥着每个行业的资源配置。反过来讲,拥有资源配置能力的企业,将凭借其独到的优势成为“大脑”的一部分,而那些常规企业只能如“毛发”一般听由“大脑”指挥。

后工业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显性知识通过编码,内化为企业的常规活动无法创造利润,而只有那些不能进行编码的隐性知识才具有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于制造企业来说,行业经验、R&D、信息资源这些原本封闭在企业内部的资源,也有可能成为未来高端服务利润的来源。(如图1所示)

首先,信息化的持续深入,使全球层面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物联网、云计算无不与此相关。如果说,此前的供应链盟主企业如耐克、沃尔玛、蒙牛、通用汽车等,整合的是供应链资源,以实现供应链竞争力的最大化,那么,大数据时代的联盟则既有纵向的供应链主体,也有横向的同业主体,是网络集成竞争力的最大化。

其次,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不断攀升,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但这对于那些有复杂环境管理经验的企业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机会。IBM的信息管理、杜邦的安全管理、GE的绿色管理,都是先人一步在单点管理职能上积累了巨大的优势,进而服务于更多的企业。这比纯粹的管理咨询公司要更有说服力。

最后,科技和内容创新使产品变得日益复杂,企业正确辨识产品和技术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那些大胆尝试创新的制造企业,则可能会发挥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引导资金、研发、人才等行业资源的配置,实现向高端服务业转型的目标。

制造业服务转型的路径选择

转型和改革首先是意识,必须以系统的思维模式全盘考虑,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开放的心态整合资源。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把握每种服务转型路径的精要,找到适合自身的那条路径。(如表1所示)

第一,大数据时代下的专业信息服务

这一路径至少包括:1.找到有待解决的管理学问题,进而明确数据库的设计目标;2.围绕目标设计精准的数据库结构,以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同时确保数据的系统性;3.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和延伸既有资源,实现数据积累和企业基本业务的同步化;4.深度的数据挖掘和开放式的数据应用,实现数据库价值的最大化;5.积极反馈并对以上几点进行微调。

无处不在的“大脑”形成了“云计算”处理中心。借助强大的信息归纳和传递能力,企业在获得最优资源和回报的同时,也帮助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找到了生存空间。回到中国服装企业的困境,应对变幻莫测的消费者需求是数据库设计的目标,在明确信息来源和关键点的基础上,形成结构化数据库是解决问题的重点。

比如,Zara在消费者、设计师、销售人员等各个环节收集前端数据,以此指导设计、库存、品牌、促销和物流等;利丰则是在帮助客户寻找供应商的过程中积累后端数据库,高效率地完成千变万化的原料匹配需求。

第二,点对点经验共享服务

首先,根据规模效应和声誉,确定企业具有共享价值的管理职能,比如物流共享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其次,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结构良好的知识库和开放式的专家库;最后,打通咨询服务和制造之间的通道,以实现咨询经验和制造数据共享。

令人向往的职能专家化身为跨行业的专职导师,以软实力实现规模经济。就像出身于火药制造的杜邦,其深厚的安全管理底蕴一直是业界的标杆,选择开放的杜邦将安全管理咨询和培训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既有看得见的好处,又深化了杜邦的安全管理能力。

第三,行业经验延展服务

这一路径包括:1.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行业经验和社会网络资源优势;2.打开思路设计多赢的商业模式,帮助行业完成供应链的资源配置;3.适度延展行业资源,推动企业占据更重要的节点。

看似无形的社会网络资源,如果整合得当,则会成为企业传递行业经验的“神经网络”,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则会形同散沙。如“君联”模式是其一。又如,福特汽车研究院利用企业对汽车行业的敏感度,整合了许多具有单项研究优势的教授,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科研效率,也让教授获得了企业和政府基金的资助和经验。

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大国,制造业服务化或许能为在微利中殊死搏斗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然而,制造企业集合信息、经验和行业能力发力于服务转型,既要防止服务空心化,又要防止闭门造车,力求出世和入世的完美平衡。当然,这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作者来自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上一篇:苏宁:战略的管理挑战 下一篇:企业创新也需要“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