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诱剂对烟草棉铃虫、烟青虫和斜纹夜蛾引诱效果初探

时间:2022-08-05 07:53:03

性诱剂对烟草棉铃虫、烟青虫和斜纹夜蛾引诱效果初探

摘要:近年来德宏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开展冬春烤烟种植,为有效减少烤烟虫害,降低农药残留,以棉铃虫、烟青虫、斜纹夜蛾诱芯进行诱杀试验。分析烤烟大田生长周期内成虫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可有效减少棉铃虫、烟青虫、斜纹夜蛾成虫基数,减少农药用量,防虫效果、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棉铃虫 烟青虫 斜纹夜蛾 诱心 经济效益

烟青虫、棉铃虫、斜纹夜蛾是烤烟的主要害虫,对烟草危害严重,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性、残留期长的杀虫剂防治虫害,不仅污染环境,还可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烟叶中农药残留量的增重影响着烟叶的产量和品质。为更好地贯彻绿色植保理念,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本研究利用性诱剂诱杀害虫,以减少生产上的化学农药使用次数,节约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性诱器具

棉铃虫专用诱芯、烟青虫专用诱芯、斜纹夜蛾专用诱芯及与之配套的蛾类诱捕器,均由浙江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试验示范地点

潞西市遮放镇坝托村;陇川县户撒乡保平村;盈江县太平镇掌西村;盈江县平原镇江心坡;梁河县芒东镇芒东村。每个示范点30亩,每亩安装诱器1-2个。

1.3诱捕方法

每亩安装诱捕器一个,三种诱芯错开安装,诱捕器位置高于烤烟10cm左右,根据烤烟的生长情况,不定期增加的挂靠高度,直到烤烟封顶止,以确保最佳引诱位置。

2 诱蛾数据及结果:

2.1诱蛾量

从2012年2月5日安装诱器开始至5月13日试验结束,总诱蛾量为62055头,其中斜纹夜蛾最多:56733头,占总虫量的91.42%;其次为棉铃虫:5160头占虫总虫量的8.32%;烟青虫最少,只有162头;占总虫量的0.26%。虫量主要集中在盈江太平点、江心坡点、潞西遮放三个点,分别占虫总量的43.12%、24.39%、20.68%,五个试验点中,斜纹夜蛾在盈江太平、盈江江心坡、潞西遮放较为严重。棉铃虫在盈江太平较重,其次是盈江江心坡、梁河芒东。烟青虫在五个试验点零星发生。

2.2消长分析

2.2.1斜纹夜蛾

从图一看:斜纹夜蛾在盈江县太平点出现两个高峰值:3月7号-11日出现第一个高峰值,数值为46头/瓶·天,第二个高峰值3月27日-31日,数值为38.1头/瓶·天,而全州单个诱捕器最高蛾量出现在第二个高峰值期间(3月28日,3号诱捕器109头),五月后出现平稳回升的趋势而;江心坡:斜纹夜蛾主要高峰值出现在2月20日-24日,数值为37.5头/瓶·天,3月份出现连续小高峰后虫量逐渐下降。而潞西遮放、梁河芒东、陇川户撒三点的虫量总体出现比较平稳,虫量都在2-10头/瓶·天之内。没有出现比较明显的峰值。

2.2.2棉铃虫

从图二看,棉铃虫的发生相对集中,棉铃虫的发蛾高峰在2月中旬-3月中旬。主要集中在盈江太平、盈江江心坡、梁河芒东三点,而三点中,又主要集中在太平点。其中太平点出现一个明显高峰值,3月2日-6日,数值为28.3头/瓶·天,而全州单个诱捕器最高蛾量也在此期间出现(3月4日,2号诱捕器91头),此后蛾量逐渐下降,到4月后蛾量为零星发生;江心坡:棉铃虫高峰值出现在2月底3月初,诱蛾量都不大,基本是平稳出现;芒东:棉铃虫3月初出现高峰值,数值为3.3头/瓶·天,之后诱蛾量零星出现;其它点棉铃虫诱蛾量为零星出现,不做分析。

2.2.3烟青虫

烟青虫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0.26%,在五个试验点的诱蛾量都是零星出现,在此不做分析。

2.3经济效益

使用性诱剂14个周,以梁河芒东为例:性诱区比化学防治区少施药1次,平均每亩减少化学农药投入25元。由于烟草是特殊作物,开始采收后就禁止使用化学农药,而性诱区没有受到这样的限制,后期化防区人工除虫1.5天/亩(80元/天·人)。两项合计每亩增加收入145元,扣除每亩性诱剂成本投入24元,每亩比化防区净增值121元。

3 试验结论

通过应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棉铃虫、烟青虫的示范表明:推广应用性诱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次数,(性诱区比化防区少施药一次),从而减少了农药残留,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了天敌,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在无公害产品生产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性诱剂专一性高,对靶标害虫有明显的引诱效果,可用于监测某区域内多种害虫的发生消长动态,研究发生变化规律,指导生产进行大面积防治。

参考文献

[1]洪家保,陈学平 用性患素诱剂防治烟青虫的效果[期刊论文]-昆虫知识2002(01)

[2]石拴成 应用性诱剂防治烟草夜蛾试验研究1997(04)

[3]王方晓,杨可辉 斜纹夜蛾性诱剂的诱蛾效果[期刊论文]-昆虫知识2008(02)

[4]秦剑波,高小俊 性诱剂诱杀烟草害虫的效果研究[期刊论文]-天津农业科学2008(02)

上一篇:2011/冬油菜北移技术研究与示范报告 下一篇:淮北地区春季小麦气候形成灾害的田间分析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