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春季小麦气候形成灾害的田间分析与处理

时间:2022-10-15 04:52:22

淮北地区春季小麦气候形成灾害的田间分析与处理

1 春霜冻害苗

1.1形态特征;小麦春霜冻害,按受害程度,可分为外伤和内伤两大类。外伤指叶片受冻,内伤即幼穗受冻害。叶片受冻,开始象被开水烫过一样呈水渍状,几天后叶片枯黄。

幼苗内部受冻有以下三种情况:

1.1.1幼穗被冻死。正在进行分化的幼穗,抗寒力较弱,遇到低温,有时茎、叶等营养器官受害不重,而幼穗却被冻死。受冻幼穗开始呈水渍状,失去光泽,以后变成灰白色,随后植株逐渐枯萎。

1.1.2不实穗。在抽穗前8-10天幼穗发育进入四分体形成期时,对低温特别敏感,如遇到0℃左右的低温,就很容易遭受冻害,使小麦幼穗的性细胞发育受阻而成为不实穗。

1.1.3畸形穗。幼穗的一部分受低温影响大,不结实,而另一部分完好无损,形成半边穗、两段穗等畸形穗。

1.2发生原因:发生冻害的内因是麦苗的高寒能力降低,而麦苗的抗寒性与它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在春化发育时期,麦苗的高寒性较强;完成春化发育后,抗寒能力有所下降;在完成光照阶段后,抗寒能力进一步下降。拔节以后的麦苗,无论是营养器官还是生殖器官,都处于含水量较多,组织柔嫩的状态,抗寒能力大大削弱。

麦苗受冻害的外因是气温低。在晴天气温降至0℃C左右时常出现白霜,天空有云时,虽不能显现出白霜,但0℃左右的气温,也能使麦苗内水分结冰,造成冻害。一般在小麦拔节后,如遇到-1~4℃的低温1~2天,幼穗就可能被冻死或形成畸形穗。

长江中下游地区从3月份起,直至4月中旬,北方常有寒潮南下,而这时麦苗正在或已经拔节,耐寒能力明显下降,寒潮来得越迟,冻害越重。春霜冻害还与地形、土壤、品种和植株生长状态有关:地势低洼的麦田,因冷空气变动幅度小,冻害轻;春性品种拔节早,生育进程快,冻害重,冬性和半冬性品种,拔节期迟,发育慢,冻害轻。植株生长处于雌雄蕊分化到减数分裂配偶子形成期阶段,冻害重。

1.3预防和补救措施:

1.3.1选用抗寒品种。在天气较冷的淮河以北地区,宜种植冬性和半冬性品种,尽量不种植春性品种。各个品种均要适期播种,防止种得过早,导致冬季拔节,使麦苗遭受冻害。

1.3.2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土壤降温幅度。在土壤干旱时,可于霜冻前灌水,一般可提高地温1~2℃,有很好的防冻效果;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在霜冻前喷水,可以调节田间小气候,防霜效果显著;政府或农技部门可以组织熏烟防霜,在气温下降到2~3℃时熏烟,能够避免霜冻危害。

1.3.3追施恢复肥。春霜冻害发生在春季,这时麦苗的根系已经很发达,分蘖节也比较粗壮,即使地上的茎、叶、蘖、幼穗被冻死,根系和分蘖不致死亡,只要加强肥水管理,仍然可以长出新叶、出新蘖,并迅速发育成穗。所以,霜冻过后,要及时检查,发现麦苗遭受冻害,应立即采取挽救措施。每亩可追施尿素10-15公斤,一般亩穗数可以不减少,只是粒数和粒重将稍有降低。各地对春霜冻害麦田,千万不能放松管理甚至翻耕改种,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 春旱苗

2.1形态特征:春季是麦子旺盛生长,各种器官相继建成的重要时期,而在淮北地区,此时经常出现春旱,这几年尤其严重,对麦苗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群众称这时期的干旱为“卡脖子旱”。受旱灾的植株,轻的在中午前后叶片发生萎蔫,叶色转淡,但不久还可以恢复;较重的叶片萎蔫要至晚间才能恢复;严重的植株至晚间仍然不能恢复正常状态,以致逐渐失水干枯死亡。

2.2发生原因:春旱主要是由于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造成的。所谓大气干旱,指相对湿度低于20%,如大气干旱伴随着高温,影响更大;土壤干旱指土壤中缺乏植株可利用的有效水分,一般认为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50%以下时,小麦就会发生旱害。而春季小麦生长旺盛,需水量大。而且由于气温升高,土壤蒸发量增加,植株叶片蒸腾量也大。从拔节到抽穗这40天左右的时间内,其耗水量占一生耗水量的三分之一,到抽穗前后,出现第二个需水高峰,是最易发生春旱的时期,如果水分不足,对增粒、增重均有不良影响。

2.3转化措施:对水分不足的麦田,凡有灌溉条件的,应及时进行灌溉。春灌应在日平均气温超过3℃时进行,先灌一类苗,再灌三类苗,后灌三类苗,以免早春灌水不当,降低地温,影响麦苗早发。在灌水时,可根据苗情和地力结合进行追肥,做到以水调肥,肥水齐促,提高肥、水增产效益。

3 湿害苗。

3.1形态特征:湿害苗是由于土壤湿度过大,空气不足而引起的。小麦在苗期、拔节孕穗期,以及抽穗以后,均能发生湿害,而且,愈到后期出现的可能性愈高,对麦苗的危害也愈严重。小麦的各个生育时期遭受湿害后,植株的表现是不相同的:

苗期遭受湿害,叶尖发黄或呈淡褐色,生长缓慢,根暗褐色,稍硬化,次生根显著减少,分蘖很少,严重的枯萎死亡。

在拔节孕穗期遭受湿害,麦株根系发育不良,根量少,扎根浅,活力减退,吸磷能力大大降低,植株长势弱,下部黄叶增多,株矮茎细,无效分蘖和退化小花增多,穗小粒少,结实率低。

灌浆成熟阶段发生湿害,会造成根系早衰,甚至发黑、腐烂。此时小麦植株水分供求失调,引起生理干旱,绿叶减少,功能期缩短,植株早枯,灌浆时间变短,籽粒细小,若遇到30℃左右的高温就会形成高温逼熟苗,对产量影响很大。

3.2发生原因:引起湿害的原因很多,气候条件、田块所处的地形地势、水旱作物布局和耕作方法、沟系配套等情况均与湿害的发生与否密切相关。一般在3-5月份降雨量达到250毫米以上的地方,就会发生比较严重的湿害。此时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或地下水位过高,土质粘重,透水性差都会加重湿害的发生。

3.3转化措施:麦田排水降湿,除了做好预降内河水位,春季把河沟水位降低到离地面1米以下外,主要要因地制宜的搞好田间排水沟系建设,使降雨之后,田间水排得快,为麦苗健壮生长创造条件。另外选用抗湿小麦品种、增施有机肥、可以降低土壤的通透性,加快排水降湿速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湿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上一篇:性诱剂对烟草棉铃虫、烟青虫和斜纹夜蛾引诱效... 下一篇:增进与中国的关系有助于孟加拉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