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时间:2022-08-05 03:05:45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近年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势在必行。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就其特点来说,可以分两大类:其一是文本研究,其二是拓展研究。

一、文本研究

这里所说的文本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的研究学习。它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既体现课本中“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这类问题最好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如果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下资料,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有政治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有家庭原因,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教师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①六国破灭之我见;②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3.指导撰写研究性小论文

撰写论文是指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最终的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撰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一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写出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这些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并且在表达上也有提高,有的也很有文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消化理解课文内容和知识点,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又能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二、拓展研究

拓展研究就某一社会现象、某一学术课题、某一文学现象、某一发现构想等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得出某种结论,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当然这种结论或者成果或许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的。但是,就学生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的自主学习,它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确定一些研究的专题供学生选择研究。如《唐诗的繁荣和唐代社会的发展》《〈红楼梦〉中诗词的特色和作用》《〈三国演义〉中战略和战术的研究》《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等专题。这种类型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研究方向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拟定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可行性的专题,供学生研究学习。

2.指导研究方法

教师在向学生布置专题时,必须对每一个专题加以说明,使学生选择专题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这种说明,实际上就是解题释疑,也即说明某一专题研究的内容、目的、价值,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知识、查找的资料。同时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索取资料,如何调查研究,如何撰写论文。

3.定期检查并指导

定期检查是指经常过问学生研究的情况,帮助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学生的专题研究不可能一朝一夕就会出成果,它将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诸如研究兴趣的减弱、中止、放弃,研究专题出现难题而手足无措,专题研究和课堂学习出现了时间、场地、复习考试等矛盾。在这个时候,教师应适时过问,给予指导,给予鼓励,给予帮助。这样,就会使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继续研究下去。

上一篇:对《沁园春.雪》的教学设计 下一篇:古代文学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