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

时间:2022-08-04 10:38:05

加强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高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依靠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双重教育。而人文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资源的开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审美教育抓起。故此,笔者就美和美育的内涵、美育的环境以及青少年学生美育途径等谈些粗浅认识。

人类对美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哲学家、美学家对美有不同的阐述。在我国古代,美就是好的意思。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对美的解释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即后来的“羊大则美”说。孔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里的美是“善”。古罗马哲学家普洛丁解释说“真实就是美”。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美是理念。”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还有人说:“美是难得。”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干脆说:“美是一个迷。”

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美的形态是千姿百态的,它分别存在于自然界(自然美)、社会生活(社会美)和艺术作品(艺术美)中。

美不是一般的科学真理或道德准则,也不是纯粹的物质形式。美是合规律的“真”和合目的“善”与完美形式的和谐统一。美与真、善好像是“三胞胎”。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灵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审美因素越来越大量地显露出来,人们欣赏美、热爱美,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着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它离不开健全的审美教育。著名作家伏尔泰在回答什么是美的时候说道:“如果你问一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它会回答说,美就是它的雌癞蛤蟆,两只大眼睛从小脑袋里突出来,颈项宽大而平滑,黄肚皮,褐色背脊。如果你问一位黑人,他就认为美是皮肤漆黑发油光,两眼凹进去很深,鼻子短而宽。如果你问魔鬼,他就会告诉你,美就是头顶两角,四只蹄爪,连一个尾巴。”伏尔泰这段入骨三分的话,警示我们,在创造一个美丽的世界的时候,同时必须创造具有审美能力的人。

审美教育,即美育,或曰美感教育,是辅导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主要借助艺术文化,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整体的反应方式,是一种训化和影响个体感官和心理,增强其审美感受力的基础训练,从而唤起人的情感共鸣,精神升华,并转化为探求真理、高扬伦理精神的动力,进而陶冶性情,塑造心灵,完善人格,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美育是人类从审美方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生活)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使人的心灵获得净化,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类社会可能和必须实施美育的场所、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包含于人们整个生活的一切领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把美育概括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为促进,共同构成美育工程的有机整体。只有营造良好的家庭美育环境、学校美育环境和社会美育环境,才能按照美的法则造成以美陶情、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立业,最终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完善人格,促进人才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家庭美育是美育的起点。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一个人最早接受美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美育主要靠父母亲属的言传身教,家庭美育对孩子的品德、性格的影响非常之大。通过长时间的熏陶,可以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可以说,家庭美育开始得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对人的影响最深。因此我们决不可忽略家庭环境的影响。

学校美育是美育的重点。学校是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环节,它对学生施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因此,比起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来,学校美育的时间更有保证、条件更加优越、美育更加系统、效果更加明显。学校美育主要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学校环境来实现。学校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为人师表及讲义的内容对美育的质量至关重要。

社会美育是美育的大课堂。社会美育是指借助社会上各种专门的美育设施和环境所施行的美育。比起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来,社会美育任务最艰巨,情况最复杂,范围也最为广泛。一个学生出了校门就进入社会,社会设施、社会环境和日常生活等“艺术”因素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有形无形地塑造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良好的思想倾向。因此,广泛开展社会美育活动,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质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审美能力作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它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是青少年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是人类教育、尤其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老师和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对青少年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新世纪伊始,我国的教育方针已经明确地将美育列入其中,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要立足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等内容,采取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通过大自然进行审美教育。美的事物以其具体的形象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大自然是美育的大课堂。大自然的美是人每时每刻、随身处地都能感受得到的。让我们引导青少年走近大自然,在体验中,发现美,认识美,把美的东西记下来,写出来,画出来,留下来。在创作中,不知不觉地把他们心灵深处美的品质勾唤出来,把他们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激情引发出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观念,丰富他们的审美理念,进而实现审美教育之目的。

通过社会生活进行审美教育。社会是一个教育的广阔天地,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能力,从中提炼出美的东西来。直观的可以带领学生去田间地头了解“汗滴禾下土”的意义、工厂的工人生产机器、马路上交警叔叔指挥车辆,引导青少年多参加诸如救灾、扶贫、敬老爱幼的种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陋的,然后,通过自己的手、自己的作品把它们表现出来,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学生亲身体验,从中懂得的道理会铭记在心,从小就会养成爱公物、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这是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必不可少。

通过艺术熏陶进行审美教育。艺术能够培养人的审美个性,使人审美地对待生活,对待世界。艺术是认识生活、表现生活、改造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艺术美育是美育的核心与主要手段。艺术美育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艺术美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与途径。在进行审美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对艺术品的欣赏。不仅仅绘画艺术,还有雕塑、建筑、工艺品等,它们都是美的一种凝聚,一种表现形象。所以,老师或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多欣赏优秀的节目、作品,从中吸取其精华,也就是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尽可能多地让他们感知美好的事物,让他们心中多一缕阳光,健康地成长,使他们审美能力不断增强,素质不断提高。

“未来的世界将是审美的世界”。让我们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探索和创新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理智启迪、情感优化、以美育人的特有功能,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其早日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化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一篇:论在幼儿教育中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