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

时间:2022-08-04 09:42:16

浅谈初中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

要想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就必须找准数学知识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中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中来,达到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同步和谐发展。

一、创设趣味问题情境,突出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事业成功的起点和动力,是事业的沃土,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老师所提供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心里情境,从而获得的学习效果也不同,我们要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最好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由内因促使学生产生主动的学习内驱力,我们教师不妨提供学生趣味性情境,是学生不由自主的走进数学学习的内容情境中,达到主动探究知识的心理状态中。

例如,在讲授《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们设计了游戏,在黑板上出示四张扑克牌,让学生上来把其中的任意一张牌翻转180度,老师不看学生翻转的过程,看最后的牌面就知道是翻转的哪一张牌,通过几次试验,老师都能很快准确说出答案,学生都想知道奥秘,这时,我说“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怎么这么厉害的吗?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就知道了。”在学生兴趣盎然、充满期待的目光中,开始了这一节课的学习,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我们学了这节课后,指导学生用中心对称图形知识,学习剪纸,美化我的教室窗户,学生一发不可收,学习的热情异常高涨。

例如研究长方形的对称轴时教学片段如下:

师:我们知道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是这片树叶图形的对称轴(教师手指),那么对称轴是用什么线来表示的?

生:点划线。(板书)(在黑板上的树叶图形上做示范,边说边画,“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李老师的画法”)

师:在数学中,点划线是用一条短线一个圆点来表示的:一条短线,一个圆点,短线和圆点之间要有一点距离(教师手指画好的树叶图)

师:我们再来看刚才的长方形纸片,他有几条对称轴呢?自己折一折。

生:折。

师:有几种不同的对折方法?

生:两种。

师:你们都有两种不同的折法吗?

生:是。

师:现在请你们用点划线画出长方形的两条对称轴。

生:动作(开始画)。

(展示 投影 评比)

师:原来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呢!

教师组织课堂,请同学们把纸片都放进一号信封,收到抽屉,看哪一组同学收的最快。在学生收的同时,教师把刚才的优秀作品:画好两条对称轴的长方形纸片贴到黑板上,学生对于对称轴用点划线来表示,只是达到了解的程度。对于点划线怎么来画,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大部分学生不清楚。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明白点划线的具体画法及注意点。在下面画长方形对称轴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体验,动手操作,巩固画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我们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把学生看做是合作的伙伴,把自己看成学生的伙伴、学习的引导者,教学中多一些个性,多一些游戏的因子,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二、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也来源于生活,我们许多生活中的问题都包含着数学知识,我们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产生探索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经常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例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时,我们出示了帆船、金字塔等含有三角形的图案、实物,提出问题:1.这些图案、实物中,有同学们熟悉的图形吗?举出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并与同学交流。学生从观察帆船、金字塔等含有三角形的图片、实物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从而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接着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大梁,要求学生从中找出不同的三角形,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感悟到需要用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三角形,体会到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会按角将三角形分类,渗透分类思想。

接着,让学生操作实践,准备5根小木棒,长度分别为3cm、4cm、5cm、6cm和9cm,任意取出三根小木棒,首位相接搭三角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悟5根小木棒中任意三根不一定能够拼搭成三角形,从而主动寻求构建三角形的3条边之间的关系。

三、创设实践操作情境,突出探究能力的培养

做数学,让学生增加亲身经历的体验,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知识的生长的根,汲取根的营养,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表象,提高数学探究能力。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时,是这样安排的:两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发三张卡片,(树叶图和长方形纸片和直角梯形的纸片,用信封装好 )请看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同桌的每两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份神秘小礼物,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生:想。

师:好!现在打开一号信封,你能把这里面的礼物分一分类吗?

师:分完的同学请坐正,你是怎么分的?

生:长方形和树叶的纸片分为一类,直角梯形分为一类。

师:你们都是这样分的吗?

生:是。

师: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因为树叶和长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而直角梯形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这两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

生:我用的是对折的方法,长方形和树叶对折以后可以完全重合,而直角梯形不可以。

师:我们一起来折一折这片树叶图片。

(学生折)

师:能完全重合吗?

生:能。(教师选一个学生对折好的树叶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在对折时,留下的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什么的?(教师手指黑板上的树叶图)

生:对称轴。

师:对的,把一个轴对称图形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板书:的对称轴)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数学是做出来的,我通过装在一号信封里的树叶纸片,长方形纸片和直角梯形的纸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记忆。

四、创设质疑问题的情境,突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质疑首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教材,多方面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对代数4a作出解释时,可以这样解释:当正方形的边长为a,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a;或苹果的价格是a元/千克,买4千克的苹果需4a元……等都是正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我先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表现。

其次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在教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这一章时,3×3的方格图案中有多少个正方形?再问4×4的方格图案,有多少个正方形呢?进一步让学生在尝试中寻找规律,总结经验,建立数学模型,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思考得到n×n的方格图案中的正方形的个数是(12+22+32+…+n2),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此问题犹如一颗小石头,在同学们的心中折起层层的波澜。在讨论中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旁征博引,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可以看出只要坚持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学生的智慧火花必然迸发出来,潜在的学习能力也必然会得到充分的表现。

上一篇:浅谈高三作文教学 下一篇:赏罚并举,管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