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关系探析

时间:2022-08-04 08:48:03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关系探析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1-000-02

摘 要 按照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对称性。但文章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表现出了非对称性,故文章就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在中国的非对称性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得出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对称性的对策。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增长 非对称性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按照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对称性。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奥肯在分析美国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发现:在经济增长高于3%时,经济增长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率下降0.5个百分点。但我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增长迅速,而就业增长率却比较低。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一些相关关系,主要就二者之间呈非对称性关系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就业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在新古典学派看来,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两种,凯恩斯则认为,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失业,即非自愿性失业。所谓非自愿性失业,是指由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足,以致不足以使生产吸收愿意工作的人去工作而造成的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在他看来,社会有效需求不是导致当时失业的重要原因。凯恩斯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仅靠市场本身是无法完成的,需要通过国家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即通过宏观调控,刺激投资,增加消费,以实现充分就业。

为了扩大消费和投资,凯恩斯提出了很多措施,如通过租税,有效地进行收入再分配;设置各种社会保险和救济,增加消费;提高投资引诱,增加投资与就业,使社会工资总额有所增加等等。而且他进一步提出主要途径是增加投资量。此外,凯恩斯还认为,社会分配不公,也是导致不能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社会分配不公,致使社会财富集聚到少数人手里,由于他们的需求总量是相对固定的,不会因为财富的增加而进一步增加消费量。不利于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同时大多数人又没有能力消费,致使社会有效需求更加不足。为此,他主张加强对富人直接税的征收,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借以提高消费倾向。

1958年,当时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整理英国1861年至1957年的近一个世纪的统计资料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的关系。用曲线的形式反映这种关系就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表明货币工资率越低,失业率越高,反之亦是。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从而也是产品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他们把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那种关系延伸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就低;反之亦然。而根据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比较旺盛,拉动物价上涨,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这也表明在经济增长较快时期的失业率一般是比较低的。

在此之后,也出现了众多的经济增长模型与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塞・奥肯在分析把“失业率从7%降到4%会使全国经济受益”的问题时,用实证的方法估计由于降低失业率而带来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收益,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指出,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高经济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经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失业减少3个百分点。这是他对美国经济考察的结果,适应的条件是资本、技术的提高有相应的高知识资本的劳动力相配合的市场环境,对其它国家也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的现状分析

在中国,由于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了较强的非一致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逐步下降,失业和下岗人员逐渐增多,中国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尽管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种一致性程度有所上升,但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在速度上存在非对称性。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变化的幅度比较大,但就业的增长率却波动不大,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就业弹性系数的波动也比较小。在这20年中,就业弹性值出现的峰值正好是经济增长的低谷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表现出的非对称性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现状与西方经济学一直以来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理论发生了明显的背离。

三、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对称性的原因分析

1.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有限

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每年规模庞大的基本建设投资支撑,以及吸引外资的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1998年以来,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带动国内需求,直到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达81%。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行业、农业基础设施,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这些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对就业的贡献不很明显。甚至出现投资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反而不断排挤出在岗劳动力。而这些被排挤出的劳动力又不能被其他的行业和渠道充分吸纳和消化。

2.产业结构升级减少了劳动力使用

中国经济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出现了排斥劳动力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企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过渡。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表现为较少的活劳动推动更多的生产资料,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业结构变动长期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是产生这种非对称性现象的另一个要素。

3.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英美等国家的资料显示,60%到80%的人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国的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能够创造有效就业机会,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民营中小企业无论在融资还是市场准入方面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加上中小企业许多为家族式企业,管理者水平不高,信用较差,法制观念较弱,劳资纠纷多,管理呈现封闭性,对城镇就业人口的吸引力也是有限的。

4.就业结构不对称,劳动力过剩与短缺同时并存

中国现在处于体制和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时期,一方面一些新兴行业,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如电子、生物医药、信息咨询、保险金融等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仍在增长,但所需知识素质要求较高,相当一部分城镇失业人口无法进入,出现求大于供;另一方面是低端产业,如建筑、服务、环卫、家政等行业,被大量的廉价的农村劳动力所填充,出现供过于求。这种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造成低素质劳动力过剩和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同时并存的局面。

四、政策建议

1.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的失业并不是经济增长产生的后果,而是由于产业结构非均衡增长过程所导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增长型失业并不违背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扩大的基本原理。因此,我们必须走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扩大的路子。改革越深入彻底,经济持续增长越有保证,失业问题就越有可能减轻,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根本途径。

2.加快体制转轨的步伐,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意味着第一、第二产业能够得到质量好、效益高的各项服务,从而使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达到新的高水平。第三产业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投资少、见效快、吸收劳动力就业多等特点,在解决中国失业问题中地位至关重要。目前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其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左右,吸收劳动力也很有限,不到劳动力总数的25%,而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在60%左右。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瓶颈产业,今后我们应将第三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看待。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学校、社会团体及下岗职工兴办第三产业,同时在办理登记手续、发放经营执照、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等方面提供各种方便,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3.发展人力资本,调整劳动力结构,减少结构性失业

中国目前一方面失业严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岗位空缺,即失业与空位同时存在,表现为无技术的非熟练劳动力就业难,而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或熟练的劳动力却远远供不应求,致使一些企业关键岗位空缺。实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从而使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自身定位,找到合适的岗位。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的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仅它们自身能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够使其它要素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保证长期的经济增长。同时,通过教育向劳动者传授知识和技术,能极大提高他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大大降低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就业岗位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缩短失业时间,降低失业率。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解决经济增长与失业扩大这一特殊现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1994.6.

[3]吕铁,周叔莲.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1999.1.

上一篇: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下一篇:浅谈如何有效控制煤炭企业的采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