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

时间:2022-08-04 07:44:32

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心理构成要素中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但对智力活动有着特殊影响力的因素。它主要包括情感、意志及个性倾向性中的兴趣、动机、理想和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性格等因素。实践证明,发展智力仅仅从智力因素本身去解决问题是不够的,应当把眼光放到尚未充分开发,而隐藏着巨大潜力的非智力因素领域。对这种潜力的使用和培养,会明显的促进发展智力所做工作的效果,因为非智力因素虽不能改变人的智力水平,但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和使用。

1.非智力因素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

1.1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

学习过程是学生以全部生命参与的活动,其中既要有智力因素参与,也要有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的顺利高效完成不仅要求青少年学生具有良好的认知状态,还要求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作为其心理条件来支持其智力活动的开展,否则,学习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1.2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在认知发展的各个水平上,非智力因素都将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对智力发展良好的青少年来讲,完善的非智力发展可以使他的学习锦上添花,而非智力因素的严重缺陷则可以使他步入困境;对智力发展平平的青少年来讲,良好的非智力系统可以弥补其智力方面的不足,而同样糟糕的非智力系统则势必对他雪上加霜。

1.3发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构成现代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因素支持下的能力,更是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优化组合而成的人格品质,没有前者,正常的智力活动将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后者,正常的智力活动将失去强大而持久的支撑力和推动力,也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因此,教育要冶炼出两者的“合金”,培养智力超群、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2.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内容

目前,对非智力因素还没有明确界定,这里只列举几个大家比较公认的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的因素。

2.1情感

情绪稳定、情感健康,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强,具有发展较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一切对青少年智力活动的开展都有着积极的正能量支持作用。

2.2意志

意志坚强的青少年,往往可以排除干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可以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保持高昂的斗志。而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学生往往易受暗示,忽冷忽热,从而影响智力活动的持续稳定开展。

2.3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牵着她的手可以顺利的到达成功的彼岸。兴趣广泛而稳定的青少年学生,往往能专注于学习,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体会到收获知识、增长才干的巨大精神享受。而没有兴趣支持的学习则往往动力不足,收效甚微。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一方面要靠各科教师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多种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强化。

2.4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青少年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有人认为学习动力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因素,它在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和智能的发展中起着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它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指引方向、集中注意力和增加活力。有人形象地把动机比喻为汽车的方向盘和发动机,足以说明它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意义。

2.5理想

理想,也可以称作志向,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持有的较稳定的抱负和期望。青少年学生的志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学习的积极性。志向水平高的会对自己提出较高的学习目标,并努力付诸实施。而志向水平低的则往往满足现状,缺乏追求更高目标的强大动力。

2.6性格

性格反映着一个人的社会实质,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它被认为是一个人最具核心意义的个性因素。良好的性格表现在对社会和集体的态度方面,表现在从事各项活动的理智特征和情感。良好的性格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业和未来事业都有着积极的支持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非智力因素虽然并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但它足以决定一个人智力水平的发挥程度,对青少年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3.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

3.1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

学校应针对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工厂、农村、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以扩大和加深青少年学生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其对学习意义的认识,进而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的提高。另外、课外活动的形式比课堂教学更灵活化和多样化,而且课外活动不具有强制性,允许青少年学生自由选择,因而容易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步培养其对某个领域、某种活动的兴趣,进而将其迁移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在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由参与体验到产生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由初步了解到获得巨大成绩,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又会进一步强化学习的动机,使青少年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3.2适时地开展竞技性活动

竞技性活动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适当开展竞技性活动是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学生在竞争过程中,获得成绩和胜利的动机表现得尤为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学习竞赛有多种方式,如个人之间的竞赛、团体竞赛、自我竞赛等。不同的竞赛方式对学习动机都有或多或少的激励作用。但是,由于很多竞赛的结果往往是少数人取胜,多数人失败,获胜者受到鼓励,失败者会忍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竞赛组织不当,负效应会较大。过多的运用竞赛,甚至滥用竞赛,会使竞赛效果适得其反。

3.3以名人成长经历,增强成就动机,帮助青少年成功

名人的成功是令人羡慕的,名人的成长经历往往也是奇特的。利用班会、专题讨论会、以名人成长经历为题的演讲会等形式介绍名人的传奇经历,可以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以人为鉴,矫正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机会,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抱负水平。青少年学生取得成功,可以得到家长、老师的肯定、赞许,在集体中赢得较高的地位,提高自信心。青少年的成就动机,与他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有关。成功经验能增强成就动机;而过多的失败,则会大大削弱学生的成就动机。因此,应创造机会,帮助青少年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失败时,不要训斥,而应给予鼓励。在青少年学生个人的经历中,他们往往对曾经获得成功的事情产生兴趣。如对成绩好、受过表扬、有成功感的学科容易产生兴趣。而对成绩差的科目,不易感兴趣。平时各学科教师要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全面动向,发现积极向上的因素。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的方便之处和权威性,对青少年学生的每一次努力做出及时的正反馈。可以每天做一日一结式的表扬,也可以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给予正式的表扬。此外,还应在学生取得进步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使他的努力不仅得到老师、同学的承认和赞许,也同时能够使父母为之欣喜。

3.4进行挫折教育,做好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

经历就是财富,当代青少年学生长在和平环境中,人生经历简单而平和,这当然是他们的幸运,但同时也会使他们因缺乏生活的磨练而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条件恶劣、困难多的情境,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接受锻炼和磨砺,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情感品质。对存在某些反面的明显缺陷的个别青少年学生,就需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而且要求耐心细致,循循善诱。

3.5 优化教学情境培养与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但并非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所为问题情境,是指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学生的努力,又是可以掌握的。教师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问题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趣状态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有机的整体。积极的情感交流对认知活动起着启动和激发、激励的作用,可以提高青少年智力活动的效率。求知欲只有经过积极情感的放大才具有动机作用,青少年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才会受到激活而兴奋起来。

3.6指导学生归因,提高青少年成就动机

认知归因理论是有关人们对于他人或自己的工作、学习或其他行为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论的理论。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关于行为结果的因果知觉,会影响到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通过这种因果归因,可以认识、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后的行为。人们也常常以稳定因素与非稳定因素归因。稳定因素是指导致行为与事件相对不易变化的因素;非稳定因素是指导致行为与事件想的相对容易变化的因素。总之,任何行为可以归结为多种可能的因素,但都可以把它们归入内在——外在和稳定——非稳定两唯构成的四个范畴之中。教学实验表明,指导学生运用认知归因理论分析学习的成败,能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现代心理科学和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使人们对人的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业、事业和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必然使学校工作的任务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内涵,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单位:平凉农业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上一篇:基于生态问题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研究 下一篇:地调垂直管理用实招 县调专业提升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