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8-04 07:20:23

信息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城乡数字鸿沟是我国现阶段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我国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本文试图在城乡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考察信息化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理论分析信息化影响农民收入的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信息化水平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信息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扩大农民物质资本积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而实现的,建议以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作为突破口来深化农村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

关键词:城乡数字鸿沟 信息化 农村居民收入

在现代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伴随着中国城乡数字鸿沟不断扩大,国民经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居民文化素质等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信息化对农民收入影响,探讨信息化对农民收入作用的传导机制,从而为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政策建议。

一、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城乡数字鸿沟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及社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效应:“第一,离散效应,也就是让‘信息贫困者’无法充分参与创造和分享社会文明成果,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第二,分化效应,由于信息均享程度下降而导致的‘信息差别’将使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日益分离;第三,双刃效应,数字鸿沟既增加了弱势群体的社会风险,同时也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数字机遇;第四,放大效应,数字鸿沟出现将加剧贫富差距,放大社会脆弱性。”①

就目前来看,城乡数字鸿沟在中国不仅存在,并且正在不断扩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8月的《2010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为50.0%,而在农村地区仅为18.5%。随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攀升,城乡互联网差距却在持续拉大。

(一)城乡网络普及率差距扩大

对比2005年以来中国城乡互联网发展状况,目前,中国城镇和农村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2007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仅为20.2%,而2010年扩大为31.5%。随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攀升,城乡互联网差距却在持续拉大。

(二)农村网民结构还需要优化

农村网民中30岁以下群体所占比例高达64%;全国网民中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58.2%。城镇与农村网民之间的学历分布差距较为明显,农村网民文化水平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比达62.5%,远高于城镇中33.2%的占比。与2009年相比,农村初中文化程度的网民占比提高了将近10%,互联网在农村低学历人口中继续渗透。

(三)农村网民应用水平较落后

农村网民各类网络应用使用率均低于城镇平均水平,其中在商务交易类应用方面,城乡间差距最大。农村网民网络应用前五位为:网络音乐、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络游戏。而城镇网民的前五位网络应用为:搜索引擎、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网络游戏。按照各类农村网络应用年增长率排名,从2009年底至2010年底,增长率最快的前三名均属商务交易类应用: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网上支付,这表明,电子商务在农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信息化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分析

(一)信息化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信息化一方面可以使农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较快地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的传播,使农民更多了解市场信息,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运作能力,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开放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增收创造条件。

(二)信息化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连接技术供求双方,将更多的农业科技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农民,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信息化可以帮助农产品供求对接,促进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信息化还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效。

(三)信息化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给了农民更多的致富渠道,比如:农民开始依托网络来对农产品销售地进行选择;农民通过网络对自己所在的村庄进行旅游包装;农民开始关注股市赚取利差……农民纷纷“触网”,信息化使农民获得收入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

三、信息化影响农民收入的相关研究

(一)模型设计

Barro在1990年提出了规模报酬不变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H1-α,认为产出Y决定于物质资本存量K、人力资本存量H以及技术和结构等因素A。将方程两边取自然对数,可以转变为lnY=lnA+αlnK+(1-α)lnH。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信息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因此用农民人均收入来表示产出Y,用农民物质资本存量KL和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状况HC来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而信息化水平MR是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此外从经验上,农村产业结构INS也对农民收入造成影响。

在不考虑信息化水平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建立模型(1)来实证检验物质资本(KL)、人力资本(HC)和农村产业结构(INS)等因素对农民收入(Y)的影响:

lnYt=β0+β1lnKLt+β2HCt+β3INSt+μt (1)

其次,我们从总体上实证检验信息化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建立模型(2)。

Yt=α0+α1MRt+μt (2)

其中Y表示农民收入,MR表示信息化水平。

为了揭示信息化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建立模型(3)―(5)。

KLt=β10+β11MRt+εt (3)

HCt=β20+β21MRt+εt (4)

INSt=β30+β31MRt+εt (5)

实证后,如果在模型(3)―(5)中,信息化对影响农民收入的几个重要因素产生作用,结合模型(2)我们可以认为信息化对农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并能够由此得到影响的作用机制。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反映农民收入,考虑到物价变动的影响,我们用2000年等于100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为了能很好地表示模型设计中的相关指标,我们选取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来表示农民物质资本存量KL;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来表示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状况HC;用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总增加值的比例来反映农村产业结构INS。

对于模型中的信息化水平,这里选取的指标是农村平均每百人拥有的移动电话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因为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相对移动电话普及率低得多,移动电话是目前农村居民使用最多的信息通信终端设备之一,对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也相对较大。其次,基于移动电话的互联网应用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农村手机网民占农村网民的70.7%,是农村居民最重要的上网方式。

本文中涉及到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使用的软件为Stata 10.0。

(三)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在做协整检验前,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增广的迪基―富勒(ADF)方法,该检验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n次查分的办法将非平稳序列转化为平稳序列,相关结果见表1。检验结果显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的原始数据都是非平稳的,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这些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可以利用这些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四)变量的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基本思想在于,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呈现稳定性,则这两个变量之间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上文的检验表明,lnY、lnKL、lnHC、lnHC和lnINS序列的一阶差分均已平稳,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可以运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我们以lnY为自变量,以lnKL、lnHC、lnHC和lnINS为因变量,对时间序列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并得到残差序列e,并对此残差序列进行单整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ADF检验值为-4.030,显著性水平为1%时的临界值为-2.660,前者的绝对值大于后者,所以残差序列通过了置信度为99%的平稳性检验,说明序列具有协整关系,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到以下协整方程:

lnY=7.254+1.945lnKL+

3.992lnHC-0.141lnINS

在以上方程中,农民物质资本存量(KL)、人力资本状况(HC)的系数都为正,分别在0.05和0.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农村产业结构(INS)的系数为负,表明第一产业比重越低,农民收入越高,说明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对农民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信息化水平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采用基于VAR模型的格兰杰检验法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最优滞后期确定为2期,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lnY并不是lnMR的格兰杰原因,而lnMR却是lnY的格兰杰原因,即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更为明显。

(六)影响传导机制分析

为了检验信息化水平(MR)与农民收入(Y)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对模型(2)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值为-1.763,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为-1.600,残差的原始数据是平稳的,该方程是协整方程,信息化水平(MR)与农民收入(Y)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表2中,模型(2)栏反映了信息化水平影响农民收入的回归结果,F值是1260.27,模型整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调整后的R2为0.992,接近1,模型的解释能力很强,信息化水平的系数为正,且在0.0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信息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信息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从总体上获得了实证研究的支持。

为了揭示信息化影响农民收入的传导机制,利用模型(3)―(5)考察信息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决定因素的影响。为了检验信息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决定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对3个模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残差都是平稳的,协整关系存在,没有出现伪回归。5个模型整体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调整后的R2均接近1,模型的解释能力均很强;信息化水平与农民物质资本存量(KL)、人力资本(HC)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农村产业结构(INS)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信息化对农民收入的决定因素能够产生显著的影响,揭示了信息化影响农民收入的传导机制,信息化是通过影响农民收入决定因素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通过以上理论及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信息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扩大农民物质资本积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而实现的。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可以从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作为突破口,深化信息通信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应用。主要途径有:提高移动互联网农村覆盖率、提高手机应用普及率、降低手机上网资费、丰富移动网络服务内容等。

参考文献:

① 张新红等著.《聚焦“第四差别”――中欧数字鸿沟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9―11页

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③ 王怀明,史晓明.《江苏信息化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江苏农业学报》,2010,26(2)

④ 赵晖,温学飞等.《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农村信息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宁夏农林科技》,2010(1)

⑤ 赵人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和财产分布问题分析》,《当代财经》,2007(7)

⑥ 赵晖,温学飞等.《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农村信息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宁夏农林科技》,2010(1)

⑦ 陈晓枫.《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中国经济问题》,2010(1)

(唐斯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学博士)

上一篇: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转型升级:“十一五”回顾与... 下一篇: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