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评价语言,激活语文课堂

时间:2022-08-04 03:00:38

优化评价语言,激活语文课堂

教师富有魅力的评价语言是激活课堂的一种无形力量。教师应该不断研究锤炼评价语言,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激励性、导向性,更加富有感召力,让学生听了能精神振奋,如沐春风,豁然开朗,更好地发挥评价语言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一、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一位教师在教学《掩耳盗铃》时,让学生读完课文后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许多学生不敢发言。教师便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要你能提问题,就可以得到掌声;如果你提的问题同学答不上来,同学就拜你为师;如果你提的问题老师答不上来,老师拜你为师。同学们,大胆地提问吧!”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激发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消除了顾虑,提了不少具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其中不乏如“掩耳盗铃的那个人既要用手捂住耳朵,又要用手去摘铃铛,这可能吗?”等富有批判精神的问题。这就说明,是教师激励性评价语言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燃起了学生自信的火花。

二、以准确性的评价语言推动学生深入思考

正确性是传授知识的首要条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灵魂。那种对学生的发言不作评价,一概肯定、轻易肯定的做法是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的。只有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才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考,准确理解文中词语、句子、标点的意思和内在含蕴。

两位老师同样教学“兑换”一词——

【教学案例1】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1:“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生2:“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你们都说得很对。真聪明!

【教学案例2】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师:我是老师,你是学生,咱俩的任务调换一下,能用“兑换”吗?

生:“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我拿钢笔,你拿铅笔,咱们交换一下留下纪念,能用“兑换”吗?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个词用在哪个方面?

生:“兑换”的意思是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

师:好,现在我拿一角人民币,换你一美元,你换不换?(学生摇摇头)你怎么不肯换了?你刚才不是说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吗?想一想,这句话里还少了些什么?

生:“兑换”的意思是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但它们的价值必须是相等的。(实际上,同一货币中的等价交换,也可用“兑换”)

从上面的两个教学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评价语言是否准确是直接影响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评价准确科学,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处和更深处,使学生的思维有真正意义上的飞跃,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和深度。

三、以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应以富有针对性的语言给学生以启迪。比如,针对学生朗读速度过快的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评价:“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吗读得那么快?”针对学生回答时没有表情的情况,也可以这样说:“读得真好听,你有一副主持人的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这样的评价语言抓住了问题的焦点,口气虽然婉转,但明确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如何改进学习有了深切、明确的认识,进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建议,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在教学《草叶上的歌》第四小节中的“蝴蝶和蜜蜂醉入花丛”时,学生边读边想象,谈了自己的感受:“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蝴蝶和蜜蜂在五颜六色的花朵中翩翩起舞,蜜蜂和蝴蝶被迷人的花香陶醉了,有的都醉在花朵上。”我赞许地点头:“你的发言太精彩了!你边读边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这么美的画面,把我们带进诗歌优美的意境中,你可真懂得读书。”我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发言太精彩了”,指出了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走进诗歌的意境中。这样对于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起到很好的激励引导作用。

四、以启发性的评价语言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加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老师有效的评价语言不应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我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一年级上学期第八课《树叶》时,是这样指导的:

师:谁能用“树”字组一个词?

生:松树、柏树、柳树……

师:说出好多种树!能不能不说两个字的树呢?

生:梧桐树、桂花树、苹果树……

师:树的名称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说树名了,说树的一部分,行吗?

生:树根、树叶、树皮……

师:现在,我们来想想,有哪些词带“树”字,又不是指植物的?

……

在这个片段里,教师以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语言,一次次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转换、发散、拓展,进入更加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断点燃起创新的火花!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的学习、发展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语言,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微的分析,简洁完整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反思经验,不断地提高认识。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

上一篇:在语文实践中绽放“ 语用”之花 下一篇:巧设情境 乐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