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时间:2022-08-04 01:09:36

浅谈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新课程更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一、注意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节课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学好这节课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能否开好头。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导人新课。如教《做诚实的孩子》一课时,我了解到一部分学生经常说谎:老师布置作业。回家对父母说在学校做了,而到了学校却说忘了带,放在家里了。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个叫东东的小朋友,每天比较懒,又好玩,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叫他做作业,他骗说是在学校做完了,而到了学校,老师要检查作业了,他却说放在家里了,东东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他应该怎样做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呢?”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讨论,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辩论,学生兴趣盎然,在愉悦的心境中主动探索求知,明白了道理。

二、拓展课堂教学思路,在交流、沟通、行动中明理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在让孩子们学习、明白一个道理时,我不是简单地去说教,而是通过最贴近学生的话题展开。然后,让孩子们进行看书、同桌讨论、小组表演等体验性、探究性的学习,使他们在课堂实践中自己去悟出道理。由于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孩子们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同时,老师适时给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教学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教学中,教师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敢于大胆发言,敢于自由争辩。如学生可以在校园捉蝴蝶,放风筝,感受春天的气息;可以到菜地里亲自采摘西红柿,触摸绿色蔬菜,了解春天蔬菜的基本常识:可以到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处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可以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身边的同学并进行“怎样制止学生说脏话”的课题的探讨,可以在交警叔叔的帮助下,搜集到汽车尾气对人体、环境的污染的第一手材料……由此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形式层出不穷:垃圾是如何分类与处理的?室内装修材料有可秘密?学生都有探究的自由,这样,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三、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

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就必须讲究“导”的方法,只有引导得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道德辨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养成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习惯。

1.贴近生活导行。《品德与社会》最经常、最广泛地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所以教师在进行行为指导时,所举的事例要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择其典型事例进行辨析讨论。如《保护水,节约水》一课,要告诉学生水的多种用途及重要性,要求学生从小养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平时谁最节约用水?谁最不节约用水?今后应怎样做?

2.利用习题导行。这门课的课后思考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充分利用它指导学生的行为。如《我爱我的身体》这一课,课后通过出示一些情境题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判断,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以引导学生,由“他动”变为“自动”行为。在学生各自讲出自己处理的办法后,教师应及时予以点评,好中选优,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3.课外延伸导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如《粮食来得真不容易》一课,组织学生到农田里亲自去体验农民种田的辛苦,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以活泼生动、富有想象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把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

(作者单位 山东胶南经济开发区袁家村小学)

上一篇:优化语文课堂评价的策略 下一篇:由新课程看语文教师解读经典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