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课程看语文教师解读经典的必要

时间:2022-10-01 01:57:24

由新课程看语文教师解读经典的必要

我是一位语文教师,但是一直都深感愧对这一角色。原因就在于胸中无墨,难论古今。而课本中的任意一篇都是文人墨客们心血与情感绘制的人生画卷。我作为一个年龄尚轻,经验尚浅,文笔稚嫩,感情贫乏,触觉愚钝的高中教师,只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范书记将这部书推荐给我们,让我深深地感到:曾经有过的触摸智贤之灵魂,感喟世间之博大,解读文学之经典的希望也绝非空想。那通幽晰径就是――阅读经典,积淀文化,丰富底蕴。

也就是走进经典,感受经典,感受熏陶,丰富自我,从而解读经典。经典就是有着丰富蕴藏的源泉。它是我的知识之泉、思想之泉、文化之泉、情感之泉、更是我的人生之泉、生命之泉。

正所谓:没有生命的人是可怜的,但是有生命而没有思想的人却是可悲的。

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自古以来就有精辟的概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作为一个传道之人却不知道;不懂道;或知之甚少;或只知旧,而不知新,等等。可想而知,文化的发展将流于何方。俗语有说,自有一桶水,方可给人一瓢水,如果照此理推开来去,像我这般思想枯竭的教师岂不是连杯水都难盛满。又何谈给予那渴望求知的孩子们一瓢水呢?文化的传承岂不是要在我的手里中断了吗?

思考了许久,越来越感道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应该是属于灵魂上的,而非情感上的。

以上的体会主要是思想上的冲动.其实,就是最低级的为了谋生,我也感到应该将我的生活过得充满新意,充满朝气。

记得在上班第一月我就问过我对面的老教师这样一个问题:“刘老师,您总在教同样的课文难道不感到烦吗?”“烦不烦就在你了”他有点神秘地回答我。起初我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以为他是故弄玄虚.但在今天看来,确实如此。内容虽是同定不变的,但是我们的人生的阅历在变,审视生活的视角在变,看待人生的角度在变,内心积淀的情感也在变,也许我们会被生活打磨得失去斗志,重复过往的记忆不再是痛苦.而会成为我们逃避现实的一针麻醉剂,慢慢地就不烦了;也许是因为你不敢于在重复中虚度着光阴,你奋起了,你创新着.新的知识、新的感悟伴着你匆匆的岁月从心理生根发芽了,直到你以你认为最是崭新的形式和话语呈献给你用生命和灵魂眷顾的孩子们的时候,可以说,你将永不会感到烦。相反,那不变的课文就像那屹立于苍穹下的巍峨的雄山一样,而你则是那个虔诚的祭拜者,每一次的祭拜都会留下你不一样的脚印和身影。因为,那是你生命和思想的痕迹。

作为一个年青的教师,我庆幸我还有许多时间让我可以修正我过往的错误,让我能积极地翻开书,能积极地拿起笔,能积极地探索,能积极地发现。

其实,语文教学需要探索的东西太多。教学方式需要探索,教学内容需要思考,教学要达到的程度、要收到的效果更需要深入研究,此外,从母语的角度而言,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对其有准确的定位更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困难有,是事实,只能抗,不能绕。为此,我认为,认真备课,备出内涵,备出学情,备出难点,备出梯度,备出能力,而分数是不在这之列的。因为分数是前面这些准备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而非万事围绕的第一目标。否则,教学就会流于单一化、程序化,兴趣会被单纯追求分数的功利心所乔噬,长此以往,师生都会进入疲劳期而不能自拔。学习就不再是那汩汩的有源头的活水.也难求其如许之清澈了。

用陶继新的话说就是:“经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思想,才是生命的活水,才能构建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生命不是对既有状态的重复,只有在不断地自我超越中,才能常讲常新,越讲越有品味。”

(作者单位 河北唐山市丰南一中)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下一篇:革新教学方法 促进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