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初中数学课堂的安排

时间:2022-08-04 09:48:51

浅谈高效初中数学课堂的安排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的主渠道。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就必须依据教学理论和思想,从素质教育需要出发,使用一定的方式和技巧,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语言,板书设计和安排恰当的课后练习。只有精心的策划,才能把握问题的重点,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主动探索,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使用准确、严密的教学语言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而教师传递信息的课堂用语是经过加工和设计的语言,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数学教学语言必须明确,不能模糊不清。数学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定理的条件与结论,法则的运用范围以及数,式的符号与含义等,都应该用准确数学语言来反映和表达。数学教学语言又分为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不能让学生听后发生疑义或误解。如:“非负整数”就不是严密的教学语言。不同的停顿表示不同的内涵。“非负――整数”表示“正整数和零”,而“非――负整数”则表示除负整数外的数。还有如不少教师对logxa与lgax读法一样,前者表示“以a为底x的对数”,后者表示“ax的常用对数”,两者表达的意义是不相同的。又如22与(2)2也要注意区分,前者表示22的相反数,结果是负数,后者表示2的平方,结果是正数。

在数学讲解时要避免逻辑性错误,同时要借助书面表达,配合教具,图形等教学工具,增加教学语言的明确性。如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这两个定理的条件与结论恰好是相反的。“两个数的平方和”与“两个数和的平方”,角的符号与三角形的符号,都应加以区别。当然数学教学语言并不都是呆板、枯燥的,我们可以借助成语、故事、名人名言、数学典故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同时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性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板书设计应简洁、醒目、对比性强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通过一听觉;二视觉;三必要操作来吸取知识。板书能够加深对概念、定理、法则、方法的印象,提高记忆的深刻性,也是规范书写和格式,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方法。

板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知识的吸收与解题规范化的培养。尤其几何课的教学更离不开板书,图形是否特殊,线与线是否垂直,直线是否过圆心,是否是直角,在板书画图时应加以注意。教师的作图过程可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空间概念,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如线段的中垂线,角的平分线,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重点内容,应详细的板书。对于证明题的书写,“因为”和“所以”前后不能搞反,应加以强调。

对于符号的书写,更要规范明了,如“Q+”,“R-”都是不规范的数学符号。在全集为R的前提下,“Q+”表示“负实数、零、正无理数”形成的集合。而在全集为Q的前提下,“Q+”则表示“负有理数和零”形成的集合。同时,借助一些符号,板书可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讲到重点概念、易混淆问题用“Δ”“――”“*”等符号加以突出区别,强调它的重要性。如讲解分式,可对概念中“分母”两字加“Δ”予以强调。又如分式方程的解法,对于验根这一步可加“――”加以突出。对于课堂的作图,尽量使用作图工具,力求标准、规范。如棱柱,棱锥的作图,要突出实、虚线,给人空间图形的视觉。有时为了突出知识结构体系,可选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或使用表格,达到强烈的对比效果,又有观赏性,使学生精神为之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会有“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的愿望,积极参与思考,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有效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安排合理、适量的课后练习

数学知识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创新与理解。数学家德・摩根指出“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解题能力”。如何解题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目标遥相呼应。所以课后练习是达到这些目的的重要手段。

在课后练习的安排上,一要适量,通常1至2题即可;二要有针对性和延展性。如学习把“任何代数问题转为解方程”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能力,安排这样的习题:

例:一个农民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这个生活实例可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二元一次方程问题,再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求解。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学生来说,作进一步推理,可得出巧妙的解法。

具体的说,设有鸡x只,兔子y只,以h代替50,以f代替140,即用h代替头数,f代替脚数,得到方程组:

也即说:兔子数目等于脚数一半减去头数。既提高了推理能力,又加深了方程组的一般解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求知习惯。

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推动学生行为特征和能力发展的教育,学生学习知识不能仅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培养开放式课堂环境的发展,开展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增加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的比重,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应用问题相结合,活用活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如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言:“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为生活服务。”

上一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分析 下一篇:《追风筝的人》主人公挣扎后的背叛和理性的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