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之我见

时间:2022-08-04 09:46:08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之我见

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整体文献资源效益,提升城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品质,提升所有市民平等享用公共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发展的文化品质。

营造“依法办馆”的机制。利用好法律资源,积极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公共图书馆经济政策和文化政策。要营造“依法办馆”的体制机制,发展健康有序的良好法治环境,逐步改变我省现有公共图书馆法规“重限制、轻促进;重惩罚、轻扶持;重治理、轻培育”的状况。要积极把党和政府有关图书馆事业的方针、政策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法律的权威保证其贯彻执行。同时,把政府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管理的图书馆事业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一方面,加强公共图书馆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图书馆法律法规体制,通过法制化的方式强化政府投入的公共责任;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出台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或管理条例等方式,明确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要求,以公共图书馆的绩效评估为基准构建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的效益。

促成投融资环境的多元化。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公共事业,政府必须承担普及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应履行公共图书馆投资主体的责任,真正做到政府职责到位、经费保障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多,公共图书馆服务需求总体表现出了不断扩大和提高的特征,这要求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和供给也要持续不断地增长。应加大公共图书馆事业投入,扩建馆舍或新建更大规模的馆舍,增加购书经费的投入和公共图书馆服务面积,建立健全财政性公共图书馆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政府财政在公共图书馆事业支出中的比重。同时也要打破“供给就是财政投入”的观念,在不转嫁政府公共责任的前提下,积极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激励等方式,引导个人、团体、企业、社区等提供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展格局。公共图书馆建设应当以开放姿态,面向社会,寻找有效益、成本低、功能或价值高的业务项目功能,采用积极的投融资政策,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环境。

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受到急剧变革的信息环境的巨大影响和冲击,传统单一的被动服务已经显得不适应网络时展的需要,不适应反映时代主旋律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因而多层次的面向各类用户并满足其多方面需求的社会服务网络亟待建立。我省公共图书馆在加强传统服务功能的同时,应当积极寻求新的服务模式,如馆际交互模式的运用、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的服务以及其他智能化的检索服务。加强服务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优势,切实为我省文化发展提供服务。坚持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公共服务原则、开放服务原则、公益服务原则、公平服务原则、共建服务原则、坚持公共图书馆的人文精神理念。使公共图书馆事业符合社会发展潮流,顺应社会信息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注重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建立公共图书馆共享服务评估体系和诚信体系。

推进我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工程、信息组织工程、面向市场的用户运营等部分的有机组合,是一个超大规模的面向社会信息的分布式复杂系统。我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首先必须确立战略目标,围绕战略目标对数字图书馆的相关原理、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版权保护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论证,把研究的范围拓展到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等多学科领域,对整个数字图书馆工程进行准确定位和选题,然后根据工程的定位与选题原则进行统筹规划、联合建设、制定标准规范,严格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尽快建立我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管理机构或发展研究中心,按试验发展阶段、重点推进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和全面普及阶段进行战略规划设计。

整合我省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根据我省文化战略发展的要求和我省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总、分馆制的发展模式和城市中心公共图书馆向社区基层延伸的发展模式,确定县、乡、村级中心图书馆延伸后的主要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促进各区县及乡镇较为薄弱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在城市中心,公共图书馆的馆址应当选在辐射面最广的中心区域,在全社会普及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具备条件下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图书事业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重视和普及县、乡、村级公共图书馆和城市社区图书馆网点建设,消除人们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地域。在可覆盖的范围和地域内,提供分馆或流动服务,分流读者群,增加建设区域性公共图书馆,解决公共图书馆的拥挤性和地域性问题。加强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整合、期刊资源整合、数字资源整合以及服务整合。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整体文献资源效益,提升城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品质,提升所有市民平等享用公共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发展的文化品质。(作者单位:贵州省图书馆)

上一篇: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下一篇:惠水:积极寻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