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燃气:贵州力量(上)

时间:2022-10-07 07:38:51

编者按

贵州燃气产业的蓬勃发展,理应回归到传统与现实难以忽视的文化之上。也许人们会惊问:贵州燃气难道会创造文化吗?

当我们把视角转移到贵州燃气近20年走过的历程,当我们放眼千姿百态的世界,贵州燃气人所改写的是充满风骨的文化力。从一个产业的发展走势而言,没有文化支撑的产业是不可能也难以做大做强的。当我们认真地观察和感悟贵州燃气的文化力,其实就是文化竞争力,对此,那些曾经的“论争”和“疑问”就显得轻佻了。在计划与市场、封闭与开放的环境演变中,贵州燃气人所创造的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一个产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从一个颇具神话的煤气工程开始酝酿,贵州燃气产业首先改变的是根深蒂固的消费文化和消费诉求。

从煤气主业到多元化燃气产业科学发展,贵州燃气产业站在世界的时空稳步推进,改写的是能源版图,体现的是一个产业的创造力。

从以贵阳为轴心的市场拓展,到遵义、安顺、都匀、毕节等区域的有序扩张,贵州燃气所铸造的是一种持续力,一种与产业链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持续力。

于是,贵州燃气产业的兴盛,可以说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裂变,是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和张扬。对此,曾经萦绕贵阳许多年的“酸雨”隐退,曾经堆积如山的碳灰不再遗留城市的角落,曾经富足的“煤炭”和“电”不再仅仅属于贵州的“特产”独自享用……

是谁阻断贵阳的“酸雨”?

在城市发展的版图上,位于祖国大西南云贵高原东部的贵阳,因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如春,自然风光神奇秀美,被称为“森林之城”、“避暑之都”。

可是,谁又知道,贵阳曾是全国酸雨重灾区。曾几何时,贵州省因大多数居民与工业一直燃用高硫煤,造成城镇大气污染相当严重。1994年全省排放总量2460.88亿米3,其中排放二氧化硫76.89万吨,大量二氧化硫排入大气,导致酸雨污染突出,遵义、凯里等城市酸雨频率大于70%。据1994年环境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在76-389微克/米3之间,其中贵阳市389微克/米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平均值在124-384微克/米3之间,使贵阳、凯里、遵义、都匀、安顺成为贵州省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业已成为我国严重的酸雨区之一。而省城贵阳却一度成为全国3个最严重城市的酸雨区域之一,让外界“谈筑怕酸”(说到贵阳就害怕酸雨)。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环境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因此,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大气污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被提上了各届省、市党政决策层的议事日程,并把城市环境治理列为拟办实事之一予以重视。

当省委、省政府和贵阳市委、市政府经过长期的酝酿研究后,用战略的视野和对贵阳上百万市民负责的理念,于1988年开始,在当时省、市资金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决定上马贵阳煤气工程,本身就是一项高瞻远瞩的创举。

按照省政府原副省长刘玉林的话说:“当时贵阳市空气污染严重,二氧化硫排放比较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大。同时,贵阳市的酸雨特别严重,每年的7-8月,市区的树木就开始落叶、变黄。省政府特别重视,在省、市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上马贵阳煤气工程,体现了政府层面对煤气工程的决心和信心。当时没有资金,正好赶上日本协力资金项目对我国城市公用设施予以贷款,使贵阳燃气工程的立项有了筹集资金的渠道。但是,整个工程的配套资金需要省市自行解决。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省里从清镇有机化工厂、水钢等调了一些技术人才过来支持。这样,从工程的选址、管道安装到调试,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把煤气工程创建了。”

就这样,一项关乎改变千家万户生活的决定――被称为贵阳的“一号”亲民工程让贵阳煤气踏上了建设和发展的艰辛之路。

贵阳煤气工程从酝酿到建成,虽几经波折,却在紧紧抓住了国家发展城市燃料事业的良机上做足了文章,于1994年成功向贵阳市输送管道煤气,结束了千百年来依靠煤炭的燃料历史。

因为煤气的进入,传统的煤炭一步一步地退出城市,一度让市民费心的“煤灰”、“煤棚”、“煤烟”渐渐地远离。从最初的煤气居民用户2万户到30多万户,从单一民用到民用、工业、商业综合利用的渐变,贵阳市的城市环境发生了“革命”。

十年后,贵阳终于甩掉了酸雨城市的帽子。

而今,贵阳市的城市燃料结构已经呈现以焦炉煤气、液化石油气为主体,电热为补充,边缘地带蜂窝煤辅之的格局。这样变革的结果,促使了贵阳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二氧化硫由1993年的437微克/米3降至300微克/米3,酸雨频率由原来的70%以上降至30%左右。贵阳街头所有的营业性饮食摊点已经全部放弃了烧煤,改用煤气、液化气,城市环境状况大大改善。更为值得欣喜的是,贵阳从全国酸雨最严重的城市变成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环境综合质量评比排名第28位的城市,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森林之城”、“避暑之都”。

当我们在深切感受“森林之城”、“避暑之都”贵阳市的和美和清凉之时,我们不能不想到为了如此和美而付出艰辛的贵州燃气人,是他们通过近20年的艰苦创业、艰苦奋斗,用无形的力量改变贵州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与需求,让贵阳人摆脱“酸雨”的萦绕,让贵阳人循序渐进地步入现代文明的和谐发展之道。

是谁成为贵州能源风向标?

燃气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性能源,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贵阳煤气工程自1994年输送管道煤气以来,用户从最初的2万户到2000年的18万户,输气从原来每天60万米3到120万米3。截至2006年,随着城市居民用户已增至33万户,以及工业、公共建筑用户对燃气的需求急剧增加,用气量增长至180-200万米3/天之多。很显然,贵阳市的燃气供应已无法保证正常的城市发展需要。

众所周知,贵州能源资源富集,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但谁都知道,贵州的高硫煤让贵州污染严重。事实上,贵州的污染带有典型的发展征,工业企业和90%以上的居民长期以来一直以燃煤为主,能源粗放、结构单一。造成大量环境污染,酸雨频率增高,使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燃料结构极不合理,长期燃用高硫原煤,浪费大、污染重。市区大气污染全年属“极重污染”级,是典型的煤烟型污染。为此,如何解决燃气供应不足的问题,如何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如何优化现有能源结构、改造环境的问题,以及新世纪的清洁能源、环境友好型燃料――天然气如何引进、利用等问题,摆在了各级党政及贵州燃气决策层的面前。

从世界上看,燃气的发展,从煤制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是一个转变过程。经有关专家对贵阳燃气发展论证指出,从长远发展考虑,应当尽快引入管道天然气。充分利用天然气作为城市燃料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本着引进经济可靠的清洁能源,解决城市发展能源“瓶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紧紧抓住“西气东输”的机遇,结合省内外资源情况,按照国家对燃料能源安全的综合构建,为贵州燃气产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地奔忙着,旨在引入天然气。

由此,1998年由省建设厅牵头,贵州燃气集团属下的贵阳市燃气热力规划研究院编制了《贵州省城市天然气利用规划》上报国家建设部。1999年,《全国城市天然气利用规划》将贵州列入天然气使用范围。2004年初,省建设厅批准贵阳燃气有限责任公司(现为贵州燃气集团)出资组建了贵州省天然气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管道天然气入黔的前期协调工作和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于同年6月正式成立。

贵州燃气决策层为了做大做强燃气产业,站在全省角度考虑市场培育及发展,先后深入各地、州、市进行调研,并先期为各地、州、市、县作规划方案。在遵义投入2000多万元整合两家燃气公司,收进、控股成立遵义市播州燃气有限公司;在安顺、都匀等地配合市政建设,先期铺设管道。

2006年5月,遵义市天然气置换煤气工程圆满完成,标志着贵州燃气集团引进天然气战略规划步入实质性阶段。同年10月,贵州第一家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在遵义开业,近200辆汽车使用了天然气。

2006年8月10日,贵州燃气集团与四川达州汇鑫能源有限公司签定了合作协议,将于2007年9月1日起正式向贵州供天然气20-30万米3/天。由此,整个贵州燃气产业又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随着国际化市场的大趋势,引进天然气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按照中石油引进缅甸天然气的规划线路,从昆明―贵阳―重庆,对贵州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机遇,贵州省30亿米3/年,对解决贵州气源匮乏是一步妙棋,关键是贵州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

这又是一个关涉贵州燃气产业发展的兴奋点,云南、重庆已经对接了缅甸天然气进入的前期准备。如果贵州切实抓住良机,从能源互换的角度去引进四川的天然气,从国家能源战略的路径上去争取缅甸天然气,内外供应相互补充,贵州燃气产业连带的一系列产业链将重组,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春天即将来临,贵州能源的“风向标”将重新改写。

上一篇:邓廷琮:桑梓情深 世泽流长 下一篇:穿越深山的“彩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