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和谐的社区

时间:2022-08-04 09:08:09

塑造和谐的社区

摘要:交往不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行为活动。本文首先分析当今住宅区设计中对于交往空间常规的设计方法,再将此体系与传统村落的中的交往空间体系相比较,得出当今住宅区交往空间体系层次不够丰富,当今住宅区内的交往空间并不实用、使用起来也存在不够便捷的结论。最后,提出在当今的交往空间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层次的解决办法。并从经济和技术角度进行论证,认为这种解决办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社区 , 多层次, 交往空间

Abstract: communication for personal or whatever social is indispensable activiti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residential design communication space for the design of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then the system and traditional village will be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space compared to today's residential area that intercourse space system level is not abundant enough, the contact space residential area is not practical, use rise also exist not convenient conclusion. Finally, put forward in today's communication space system based on the further enrich the levels of solution. And from the economic and technical Angle of the argument that this solution is feasible.

Key words community, mutiple level,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与日常交往的主要和首要场所,邻里交往和邻里感情是住区日常交往的主要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邻里可以看作一个带有集体性的家庭基地,人们进入其相对应的地域空间,就会有“到了家”的温暖感觉。如果住区的邻里关系融洽,邻里交往密切,那么居民们就有可能相互帮助与支持,容易聚集起来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住区就能具有归属感。

1、问题的提出

住宅区的交往空间一直是我研究的重点,纵观住宅区设计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早期的住宅区里,缺少设计基本的交往空间,室外休息空间,供居民活动的场所不足。

因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的住宅区建设中,设计人员逐步开始注重交往空间这个问题,增加设计了很多户外活动空间,如将底层架空作为活动场所,设计专门的供老人及幼儿活动、健身的室外活动场所。

如今住宅区交往空间的设计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把交往空间设计在组团的公共空间中,主要服务本组团内的居民。二是把交往空间设计在小区的中心绿地或者是中央景观范围内,可以服务整个小区的居民和部分外来的人。一般是设计一些大尺度的观赏、休闲空间,如小型下沉广场、观景亭、亲水景观等等;或者是利用小区会所的功能。

总的来说,当今众多小区的交往空间按空间尺度及服务目标人群来划分,可以归结为:组团交往空间——小区交往空间这样两个层次。

2、存在的问题

住宅小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交往空间的设计也日益丰富,从室外到室内,从大到小,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了多层次,变化丰富的局面。但是,在住宅小区的交往空间设计方面,是否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进一步的调查可以发现:居住在当前最普遍住宅中的住户对楼上楼下、左邻右舍了解的却少之又少。这又是为什么?从前文可知,我们在居住区规划中一般的交往空间是设计为组团——小区两个层次。一个小区,多的有几千户家庭;一个组团,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计算,都有300~700户之多!

而住户们相识的程度与户数密切相关。据心理研究资料表明, 当住户在8~12 户时, 彼此了解甚深, 当户数达到50~100 户时, 住户仅能知道彼此的容貌和姓名, 因此可知组团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邻里交往的产生, 而现在的一些居住区规划, 一个组团规模往往在300~700 户之间, 将如此众多的住户用一个核心筒简单地联系在一起, 不仅不能促进邻里交往,住户之间反而会由于户数增加交往复杂性的加深而降低交往的欲望。因此在这种邻居户数范围内的交往,住户并不会特别对自己家周边的邻居产生特别多的交流,自然无法对左邻右舍熟知。

所以我认为:现有的居住区内的交往空间的设计划分为从组团——小区两个层次并不够细致,现有的交往空间并不能满足人们更深层次交往的需要。

3、借鉴传统村落的经验

现有问题如何解决?不妨让我们借鉴传统村落的经验。这些老村子的居民,相互之间的熟知程度相比起住在如今的居住区内的居民要深得多,这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

在做广州番禺沙湾镇的保护规划调研的时候,走在沙湾镇内走在沙湾镇内,从村头的祠堂,老榕树下,到曲折的小巷,再到各家各户内的庭院。感觉空间层次分明,变化丰富,很有韵味。

我们来分析图01——沙湾镇的街院格局图:

这是一个典型的岭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各个以院落为中心的居住单元通过各条小巷连接。居民一般都由这些小巷进入到各家院内。

这种由“主街一内巷一院落—室内”的空间变换过程就是一个由公共的大空间到半公共的小空间、再到半私密空间,最后进到私秘空间的空间序列变化过程。“大街小巷”就反映了这种空间序列特征。大街上都是商店、街道宽敞,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但进入内巷就只有2~3米宽,车辆不会无故进入,保证了安静与安全的环境;再入院落到进室内,就完全是私人的宅院了。

居民只要打开自家大门,就可以直接面对内巷,常看见老大妈们坐在自家大门的台阶上择菜、一边做些家务一边跟邻居聊天。小孩子们也在家门前的巷子内跑来跑去,常常是同朝着一条巷开门的邻居小孩最常聚在一起玩耍。

每家每户都与内巷直接联系,也很方便的享用这个公共空间,且每户都居民的出入、跟邻里的交往活动都必须发生在这个公共空间内,无形之中这种公共空间是利用率最高!也可以得出结论:传统村落中这种“主街--内巷--院落”三个层次组成的交往空间体系才是足够丰富、实用。

4、提出解决方案

当今住宅的公共交往空间多设置在地面标高处,对于居民来说,必须要下到地面,才有可能发生相互交往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过程模式为“室内——(地面标高)公共交往空间”。可以说,正是交往空间层次设计的不足一定程度影响到住户之间的交往。所以,我们须在居住区中设计更多层次的交往空间,细化交往空间层次,让住在中高层的住户也能便利地使用到,才能真正让每一住户参与。

上一篇:电气工程结算审核的方法与步骤 下一篇: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