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利用景观元素塑造交往空间

时间:2022-10-03 04:07:41

探讨如何利用景观元素塑造交往空间

摘要: 本文针对当代大都市发展迅速所带来的负面问题――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贫乏,结合景观设计中的非人性化弊病,谈谈如何利用景观元素营造易于激发交往活动。

关键词:景观元素户外活动自我强化边界效应软化因子柔性边界

流动空间

Abstrac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activities in associate is now reducing in contemporary modern big cities, and the scenery design being not so humanization today. It is going to discuss how to take good advantage of the scenery to build a space which suits to make some activities happened.

Keywords: View element, Activity in associate, Self-strengthen,Soften factor, Flexible- border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三类户外活动

丹麦著名的城市设计家杨・盖尔在他的著作《交往与空间》中,对人们在公共空间的的户外活动进行了简化的分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包括了那些有点不由自主原因的活动,如上学、上班、等人、购物、候车、出差。因为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一年四季在各种条件下都可能进行,与参与者没有太大关系。

自发性活动与必要性活动全然相反,只有当人们有参与意愿,时间、地点都合适的时候才发生。这一类型活动包括了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情以及坐下来晒太阳等。

社会性活动是一种被动式接触,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它是由另外两种活动发展而来的。在市区街道和市中心,社会性活动一般来说是浅层次的,但即便如此,这种活动也是极有吸引力的。

二、消失的步行空间 消失的户外活动

当代城市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汽车成为中高收入家庭的代步新宠,由此,我们的城市便开始为汽车服务了,过去属于步行者漫步的天堂变成了拥挤的汽车杂市;车道变得宽敞无比,失去了人行的尺度;夏天人们没有了林荫道,只有灼热的沥青大道;过马路上爬高耸的天桥、下钻阴冷黑暗的地下隧道。在如此环境质量恶劣的城市中,人们不愿在街上逗留,害怕呼吸肮脏的空气,害怕撞上急速的车辆,当代的都市人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

改革开发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许多原来住在四合院、简子楼里的住户,已纷纷迁入单元式城市住宅楼。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人际交往的情况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住宅建筑的层数越高,人们通过外部空间进行交往的可能性就越小。城市高层住宅楼的人际关系最差。有人曾对北京市一座高层住宅中百户居民的人际交往状况作过调查,其结果是:从不串门的住户高达95%:没有交往的住户占93%:不知邻居姓名的占72%:不知邻居工作单位的占68%;不了解邻居社交、爱好的达99%;不进行互助的占99%。

人们即便在家中阳台上眺望,看到的也是混凝土森林,没有愉悦的景观,令人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欲望。如此一来,城市的这些变化使得人们失去了享受阳光,享受自然的权利,或者取消步行,总是坐车,或者长期困在小小的单元房里,促成一些心理、生理疾病的发,人们开始变得不善于和外人交流、孤僻,手脚不灵便、身体功能部分退化。

三、双赢的局面

户外活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

①户外活动是一种过程――自我强化作用

当某个人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另外的人就会表示出一种参与的倾向,要么亲知参加,要么从旁体会。在路边上要是有两个人开始下棋,那么,很快我们就可以看到有一群人会围上来观棋,而且越围越多,有的人可能也会不明就里地围上来看看究竟有什么事情正在进行,好奇心和从众心理会促使围观人的数量迅速递增。

在公共场所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如果有一批人在一起,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更多的人和事就会加入其中,活动的范围和持续时间都会增加。

这种是一加一等于三的效果。

荷兰建筑师F・范・克林格里(F・van K1ingeren)潜心研究了荷兰德隆登和因德哈文市中心各种城市活动的集结和融汇情况。他发现,这些城市个整体活动水平的发展正是这样一种自我强化过程的结果。范・克林格里用一个公式总结了他的城市生活经验:“一加一至少等于三”。

②正效应过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

在丹麦的独户住宅和联排住宅构成的区域内,对儿童游戏模式进行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点。在联排住宅内,每英亩(4000平方米) 儿童“密度”是较分散的独户住宅区的两倍。在有两倍数目儿童的地区,游戏活功水平要高四倍。

③负效应过程: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

如果人的活动在时间和时间上和空间上过于分散,几乎每个单项活动都没有机会相互交汇,以形成更大、更有意义和更富于激情的一系列活动,就会产生一种负效应过程: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她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指出,这种负效应过程在许多美国大城市已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她认为,如果将人们与人们的活动、活动的场所交织出来,我们可以得到一幅绚丽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人们之间有着复杂的交互活动:孩子们在公共空间中嬉戏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等等。她将这些活动称为“街道芭蕾”(Street Ballet),而这与芒福德的“城市戏剧”(Urban Drama)观念、W・怀特强调公共广场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我们为何要增加驻足和停留

生活始于足下。

所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深切的感受、交谈和关怀都是在人们停留、坐着、躺卧或步行时发生的。人们可以从汽车或火车的窗户看到别人的掠影,但生活总是始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为交往和获取信息创造有利条件,使每一个人都轻松自在,并有时间去感受、停留乃至参与。一方面,各种的活动要求的环境质量相同;另一方面,更大型、更复杂的社区活动都是在许多细小的日常活动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众多细小的活动促进了大型的活动。

五、图解与思考

边界效应

边界区域受到青睐的原因是――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进一步阐明了边界效应产生的缘由。他指出,处于森林的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上面有助于个人或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

我们是否能跟随人的这种心理特性去利用景观元素塑造适于交往空间呢?我们得作个探索。

在街道空间细部设计里面,矮墙、花坛、喷泉边、电灯杆旁都能形成一种边界,人们可以依偎在其上面或者旁边。雨棚和植物棚更是能产生这种效果。而且,这些元素在充担景观美化的同时也是一种标识性的元素。它们在人们约定见面或碰头的时候就成了一种定点对象。

“边界效应”理论应该能成为景观元素组合的依据,我们就此讨论一下。

①视觉共享,围合空间

以确定的点状物为空间凝聚中心――利用植物的特性。

有了视觉中心与适宜半径内的围合感,人们就能在一个自然的尺度里面进行视觉交流,并且有可能进一步实现听觉交流。

植物成为共享视觉中心的焦点,由此能发挥自身特性的最优势。同时,如果是植树,树木有其硕大的树冠,在空间上一种天然的领域界定。植物在聚焦的同时也产生了遮挡效果,人的视线并不能毫无阻碍地穿越,人的声音也有可能被部分吸收,这样,又更强化了人的安全感。总的来说,植物具有隔而不断的功能,是一种软化因子。

②柔性边界

现代建筑多以玻璃、钢这些冷材料来装饰其外墙,在城市的大部分地方都泛着冰冷坚硬的感觉,所以,柔性边界应该能成为人们喜爱活动的地方。

③流动空间

这里借用了建筑学中的说法,而实际上是要凸显――基本空间单元不自足的特性。它需要与周边空间或空间单元互相确定关系。有研究者认为:“流动空间的本质在于空间与空间相互关系的模糊性。”充分利用土地元素原有的形态,营造出错综复杂的感观刺激,吸引人群的停留、聚集,从而引发更丰富的活动。

结语

景观元素有时候也是景观资源,我们在面对如何合理利用与组合他们的同时更加应该关注人们的心理感受,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仅美化城市,并且能吸引人群活动,刺激交往的形成。人们不仅能观如画美景,还能住在画里,这才达到我们造景的本质目的。

参考文献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

2顾孟潮,《四合院・筒子楼・单元住宅》,

3刘涤宇,《表皮作为方法――从四维分解到四维连续》,《建筑师》总第110期,

4爱德华・T・怀特,《建筑语汇》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论市政道路施工质量控制的难点及措施 下一篇:建筑预应力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