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认识论对旧哲学认识论的超越

时间:2022-08-04 08:30:03

论实践认识论对旧哲学认识论的超越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对旧哲学认识论的超越,不是像传统教科书阐释的那样,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从“行”决定“知”的纬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而是要求我们彻底转变思维方式。只有从实践理解相关的认识问题,才能升华到真正的实践认识论。本文对实践的认识主客体观、实践的认识本质、规律观和实践的真理客观性观的探讨,将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这个重大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实践思维方式;实践认识论;旧哲学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 B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3-0183-06

收稿日期:2008-02-06

作者简介:

倪志安(1954-),西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领衔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实践的认识论(简称实践认识论),从狭义说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认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认识如何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思维方式系统化地思考相关认识的具有普遍意义问题的理论化的专门认识学说。这种狭义实践认识论的基本含义有三:第一,实践认识论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认识论,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第二,实践认识论的研究对象是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和把握的人的认识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它思考相关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较之旧哲学认识论根本不同,由之构成它们质的差别。第三,实践认识论是以实践思维方式系统化地思考相关认识问题的理论化的专门认识学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关于认识的学说和理论。这三种基本含义表明,实践思维方式是理解、诠释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钥匙。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

提纲》中创立了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1],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并简要地陈述了实践认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在随后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中,也涉及和包含了实践认识论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他们所主张的实践认识论理论化、系统化。这需要我们来努力。本文通过探讨实践认识论的几个主要内容,以阐明实践认识论对旧哲学认识论的超越。

ヒ弧⑹导的认识主客体观

ピ跹思考、看待主体和客体问题,体现着不同认识论的哲学思维方法和理论性质。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从抽象的客体、实体,以直观的方式理解和把握认识主体,把主体看成自然人、意识人,把客体视为抽象的认识对象、脱离实践的实体性事物。唯心主义认识论从抽象的主体的意识、思维,以唯理的、先验的或思辨的方式理解和把握认识主体,把主体看成思维人、理性人,把客体视为思维规定、设定的认识对象,视为脱离实践的精神性事物。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认识的主客体问题,它把主体理解和把握为现实的、受实践规定和制约的主体,把客体理解和把握为现实的、受实践规定和制约的客体。

ナ导的认识主体观 在实践思维方式看来,能够从事实际的认识活动的主体,只能是在一定社

会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认识着客观事物的人。这样的认识者作为主体,他就是现实的亦即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从实践人的本质看认识主体的特性,认识主体具有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规定性:

サ谝唬人体自然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现实的、具有人的躯体和认识器官的人。人体自然性区别于动物体自然性,它是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自然性,是实践人的而不是生物人的自然性。在这个意义上,认识主体不是物质、动物或生物人的固有属性,而是实践人在实践存在中对客体认识关系所生成、发展的特性,是从实践理解社会化的人和人的自然实践对象化的特性。唯心主义虽也把人看成认识主体,但它把主体抽象化,实际上是把人看成精神性、观念性的主体存在即意识人。如费希特的“自我”、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旧唯物主义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直观化、感性化,把人视为生物学意义的、实际上是抽象的生物人、感性人,把主体的自然性归结生物学意义的自然性。如费尔巴哈的“实在的完整的人”。实践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的自然性超越于动物的自然性,它是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人体自然性。

サ诙,意识能动性。作为主体的人的意识能动性,是它所具有的区别于动物的主观意识活动和自我意识活动。人通过他的意识活动,改变了他同外物的自然存在关系,把为实践引入人的认识活动中的客观事物,当成客体从而使自己成为与客体对象性存在的主体。人通过他的自我意识活动,把自身的认识活动作为对象置于自己意识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主体的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自主性、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自由自觉的意识活动者。主体的意识能动性表现在:一方面他能对实践引入到认识活动中的客观事物进行观念把握,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它们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论观念。另一方面,他能依据理论观念提供的关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按照人改造客体的实际需要(目的),对未来实践活动进行超前设计和可行性论证,形成实践观念。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主体的意识,是受实践规定、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着的意识,没有看到意识的实践的观念活动的能动性。唯心主义者则片面地夸大主体意识的理论的观念活动能动性,把它看是成脱离客观基础的、不受实践规定的能动性。

サ谌,实践能动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实际地认识着客体的人。这样的人必然是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具有一定的主体改造客体的理性结构和非理性因素,能完成特定认识任务的、认识着客观对象(即具有实践能动性)的人。实践能动性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源于实践是主体的自我生存(存在)方式,实践是主体的自我创造(自我确定)方式,实践是主体的自我生存过程。另一方面,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离开实践、不从实践能动性理解认识主体,提出认识主体问题、确立认识主体便会丧失实践逻辑的根据。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从实践能动性理解认识主体。它既看不到主体的实践的观念活动的能动性,也看不到主体的实践能动性,把主体当成被动的反映者、当成客体作用的接受器,看不到实践对主体之为主体的这种规定性。唯心主义认识论则把主体的能动性归结为精神的创造性,同样看不到主体的实践能动性。

サ谒模社会历史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他们自己的历史活动中认识客体的人。这是从实践人的本质看认识主体必然具有的内在的规定性之一。主体的社会历史性的规定性,从现实的、具体的、实践的人看,不论作为个体、群体乃至一定历史活动中的人类,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一定社会条件制约下历史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人。所以,认识主体必然地具有社会历史性。只有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人,才可能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的人,他才具有主体的规定性。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从实践理解认识主体,它们都看不到认识主体应具有的社会历史性。

ナ导的认识客体观 在实践思维方式看来,对认识客体,也不能从直观的、感性对象的形式去理解,而必须从现实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客体是具有实践本质的客体。从实践的本质看客体,客体应具有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规定性:

サ谝唬实践生存性。客体不是潜在的、可能的客体。作为现实的客体,只能是受实践规定、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客观事物,是实际地产生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社会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存在的内化和思维的外化关系中的客观事物,亦即客体受实践规定、在实践中实际地生成发展为主体所反映的属人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实践生存性作为客体之为客体的规定性,源于客体是实践的客体。实践是客体的生成方式、发展方式,实践是客体的自我确定方式、自我生存过程。离开实践理解的客体就不是现实的客体。在实践思维方式看来,必须从认识主体的实践本质理解、把握认识客体的生存本性。在这个意义上,客体也不是物质、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从实践理解的、在它与主体关系中的生成属性。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直观的感性对象理解客体,唯心主义从主体意识的自我设定理解客体,它们都不可能认识到客体的实践生存性。

サ诙,客观实存性。客体作为认识对象,是受实践性规定和制约的存在。无论是自然事物、社会事物和思维事物,还是物质性的事物、精神性的事物,或是实践中的事物、认识中的事物,或是外感中的事物、内省中的事物,它作为现实的客体,应具有实践性制约的客观实存性的规定。客观实存是相对于主观幻存而言的,表征认识客体是相对独立、既不依赖于又依赖于认识主体的特性。这是因为,主体是客体的主体。现实的客体必须是相对独立于认识主体而又是客观实存的事物,它才能够成为认识的对象,主体才能够对它进行认识,否则它就不具备客体的资格、不能成其为客体,所以必须从客体理解主体。反之,客体是主体的客体,是对主体认识、反映关系中,作为认识者所反映对象的客体,是由认识主体规定的认识客体,所以必须从主体理解客体。旧唯物主义从实体、感性对象理解客体,把客体看作是不依赖于主体、不在同主体关系中的独立存在。唯心主义虽然把客体当成与主体的关系中、依赖主体的存在,但则把客体当成主体设定、创造的存在,看不到客体的相对独立性。它们都看不到客体的实存性是受客体实践性制约的存在。

サ谌,社会历史性。客体的社会历史性也是受客体的实践本质规定的。社会历史性作为客体之规定性,其依据在于:(1)只有为实践引入人的社会关系的客观事物,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它才具有客体的属性。客体的属性不包含在纯粹的客观事物中,而包含在从纯粹的客观事物中分化出来,进入人的社会关系、为人的社会性认识活动所反映的现实的客观事物中。(2)客体是历史性的存在物。什么样的客观事物成为客体,标志受实践制约的人类认识的发展状况。伴随实践的发展,客体作为历史性的存在,它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地向纯粹的客观事物扩展。(3)社会历史性是客体的生成、发展本性。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从实践规定的认识发展进程看,也就是一个变潜在客体、可能客体为现实客体的过程。

ナ导的认识主客体观的内容,远不限于这里所涉及的对主客体的规定性,但它已向我们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认识论,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认识的主客体问题,不是在有关认识主客体的个别问题上,而是在整个认识主客体观上,全面地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认识主客体理论,从而拓展了认识论主客体观的新的视野和境界。

二、实践的认识本质、规律观

ゾ烧苎У娜鲜侗局使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经验论、人本论的直观思维方式思考认识的本质问题,认为认识的本质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反映,即把“反映”作为认识的本质。在认识从何来的问题上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在反映的基础上,强调反映对象的客观实存性,感觉经验的货真价实性,反映者即人的客观实存性,认为没有反映对象的存在,不可能产生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没有主体的感觉经验,不可能产生对客体的理性知识。在反映机理上,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照镜式机械作用的反映,客体作用于主体,主体被动地接受客体的作用从而产生出对客体的反映,因而看不到客体在主体的实践关系中生成的属性、本质和规律,把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了解为自然地固有的、并把它归结为几种简单的性质,以为把握了这几种简单性质的不同组合,就把握了事物的质的差别和不同事物的本身。可以说,不从实践去理解认识的本质,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本质的学说的根本缺陷,由之必然陷入关于认识本质学说的能动性的缺失。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认为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感觉经验到的简单概念)的组合、复合,看不到主体理论的观念活动的能动性,看不到认识是处于过程中的发展着的认识,从而缺失对认识本性的实践的辩证思考,尤其缺失对思维反映存在的概念本性的辩证思考。在思维逻辑上,看不到形式逻辑自身的缺陷,看不到运用形式逻辑进行哲学思维往往会造成思维和存在的对立。

ノㄐ闹饕迦鲜堵郏仅以黑格尔哲学为例)以思辨思维方式思考认识的本质问题,认为作为哲学意义把握的认识对象(客体)的存在,是精神性的东西――概念(对象的本质)的存在,把客体当成精神性的、思维的客体;作为哲学意义把握的认识主体的存在,是具有能动创造性活动的自由主体,把主体当成精神性的、思维主体。认识的本质是思维对自身的自我认识,是思想认识思想这样的存在,即把“自我意识”作为认识的本质。在认识从何来问题上,执著于从思想到感觉和物的认识路线。在认识的基础上,强调以“自我”为认识的基础,认为认识对象只能是一种精神性存在,认识主体是思维主体,认识是思想对思想自我体认。在认识机理上,强调思维主体的能动创造性,认为主体既自由地确立自身,又自由地确立客体;既通过内化的、理念的创造活动把握自身――绝对理念,又通过外化的、理念的创造性活动,实现善的冲力,达到善――实践理念。在对认识本性把握上,强调认识即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是一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发展过程。在思维逻辑上,揭露以往思维逻辑――形式逻辑所造成的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强调用思辨逻辑来克服对立、达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可见,唯心主义认识论,以具有创造性的自由主体为立足点,从主观方面即从思维的创造性活动方面,发展出主体的认识能动性和认识本质问题的思辨思考。

ナ导的认识本质观 如果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立足从客体、存在,用直观思维方式思考认识的本质,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认识论则立足于从主体、思维,用思辨思维方式思考认识的本质,认为认识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客体的“自我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认识论,立足于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用实践思维方式思考认识的本质。实践认识论认为:

サ谝唬主体认识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性是认识的本质属性。由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都是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主体和客体,它们各自在其自身的生成发展中都要受实践的制约和规定,因而应合理地理解为实践的认识主体和实践的认识客体。作为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反映的认识,亦必然是受实践规定,是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着的历史和过程中的“实践的认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从实践理解认识的本质,把认识发生的“反映”这种具体科学的原理,归结为认识的本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则把认识发生的“实践基础”这种具体科学的原理,视作是从实践去理解认识的本质,实际上仍然是把“反映”作为认识的本质。旧唯物主义虽然不能科学地理解实践,把实践理解为科学实验、个别实践经验、经商行为等,但同样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基础地位,而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则在于它不会从实践去理解认识的本质,不能把认识的本质理解为实践的,把实践性理解为认识生存发展的本质属性。

サ诙,主体认识能动性的本质是实践的。主体的认识能动性,一是能够通过人脑的理论的观念活动,对从实践中获得的关于客体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从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通过事物外在的、表面的经验现象,把握事物内在的、深刻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论观念。二是能够通过人脑的实践的观念活动,依据客体之本然――理论观念提供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改造客体之应然――未来物质性实践活动之目的,对未来实践活动中怎样改造客体进行超前设计和可行性论证,提出主体应怎么做之实然――改造客体的蓝图、模式、程序、步骤、路线、方针、政策和方法,形成实践观念。三是认识主客体统一的实然。认识被改造客体的本然和应然之统一的实然,其任务的选择和确立,也是认识主体的自觉认识能动性。人的这些认识能动性,即人的脑力、智力的能动作用的生成和发展,实际上是在人做人中、人在改造世界同时改造主体自身中,历史地获得和发展的,是受实践规定、并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着的历史和过程中的能动性,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性即人的实践本质所规定的人的意识性之能动作用的表现。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回顾 下一篇:试论城乡统筹理论逻辑范式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