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乡统筹理论逻辑范式的结构

时间:2022-06-10 10:41:45

试论城乡统筹理论逻辑范式的结构

摘 要: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全市上下对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总书记关于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在扩大开放中推进城乡统筹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而要深化这种探索,就还必须进一步弄清科学发展观、“314”总体部署、扩大开放、城乡统筹之间的理论和实践关系,才能以清醒的理论促进自觉的行动。笔者认为,这些关系从根本上讲是城乡统筹的理论逻辑范式的结构。因为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点,从世界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及其时代精神的嬗变看问题,这些关系中存在着清晰的内在联系机理: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21世纪的普适化,城乡统筹则是这种普适化的发展价值观的实践指向;城乡统筹实践指向的现实化依赖于“314”总体部署的实践架构;城乡统筹的实践过程则必然联系着开放战略。

关键词:现代化;时代精神;城乡统筹;“314”总体部署;开放战略

中图分类号: C912.8;F1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194-0164-05

收稿日期:2008-11-01

作者简介:

罗晓梅(1955-),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学术技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经济哲学。

一、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指向

ッ拦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公元1500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是人类从传统时代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节点”。[1]

ト绻把目光回溯到人类近五百年的划时代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则可以看到这个或许要以千年来计算的巨型的时代徽章上,存在着两个如阴阳般方面的实践指向:即以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为主要内容的称之为“现代化”发展,以及为扫除各种阻碍发展的社会利益架构即称之为“社会形态”的革命。

ハ执社会、现代化实践中的“主流”是发展,革命的目标、目的归根到底是服从与服务发展的。所以,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发展是置于特殊历史条件下来考察的,在中国的社会矛盾还是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对封建压迫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在发展中是实行的在新的文化和民主基础上解放与发展几亿人个性的社会发展,也包括在经济上实行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共同点的“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2]

ノ颐撬看到的世界五百年现代化的事实是:现代化的主导性实践式样是依托资本主义的基本社会制度进行的,这种以资本─利润的价值导向的基本制度架构是一种非科学的异化发展结构。所以,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下的几百年发展只是造就了二十多个所谓“西方发达国家”,代价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处于“欠发达”状况,这种状况是与发达国家早期的殖民开拓和今天的不平等经济贸易格局相关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的历史纪录是“圈地运动”掠夺农村、殖民或不平等贸易掠夺农村主导的落后国家,这种非理性地追求利润的发展,谈不上历史意义上的科学性,它们至多只能富裕后“补贴农业”,不可能在发展中统筹农村的发展。

チ心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开始了用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的新探索。这种探索虽然因“斯大林体制”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形成了曲折,但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的发展成绩,不仅使人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比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更有效率,同时把现代化从快速发展推向了科学发展的新境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才存在从加快发展到自觉转向科学发展的逻辑必然性。

ド缁嶂饕逑执化的科学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也不是一下子完成的。传统社会和僵化的计划经济留给我们的历史包袱是因发展慢而“短缺”,所以,现代化建设初期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认识主要是肯定发展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地加快经济发展。随着发展实践的全面深入展开,我们日益认识到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ノ颐侨鲜犊蒲Х⒄沟氖右坝幸桓龃映鞘欣沟脚宓墓程。起初,我们主要是看到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方式的非科学、不协调问题;随后,我们认识到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从重视“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到提出城乡统筹战略,反映了我们认识的逐步深化过程。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证明,实行城乡统筹实践指向的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和趋向。

ズ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时,就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的举措提了出来。[3]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贯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思想。因此,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理论前提的,同时,城乡统筹又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内容或实践指向。

二、“314”总体部署是重庆实现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战略架构

2007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重庆代表团的讲话,为重庆如何在直辖10年取得了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新发展作出了“定位导航”,概言之就是“314”总体部署,主要内容是:“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同志在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的讲话中指出,同志为重庆作的“314”总体部署,是把“重庆问题”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所以,“314”总体部署,是指导重庆未来的发展总纲。

ト缜八述,从理论逻辑上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包括着实行城乡统筹的实践指向。但是,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本身是一个存在广泛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的系统,城乡统筹的实践要求要变成实践内容的组成部分,还必须在实践的战略架构或战略格局中加以“定位”和“定格”。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导向与目标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城乡统筹的战略任务,但是,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解决城乡统筹战略任务如何在现实工作的战略格局中定位和定格的问题。

ゴ邮澜缦执化进程来看,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艰难的创新性工作。实现城乡统筹从经济学上讲是需要巨额成本的。所以,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城乡统筹战略的实际推进既要坚定不移,也要积极探索,尤其需要选择最能体现国情特点、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先行先试,为全国推进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树立新样本。重庆市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市情、百万移民任务基本完成后亟需破解发展难题的要求决定了唯有走城乡统筹的道路。这样,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科学发展的要求及其城乡统筹的“试验”需求在重庆市就三位一体了,同志的“314”总体部署就是历史与逻辑的必然。“314”总体部署作为区域性现代化建设实践战略格局的构建,把城乡统筹战略具体地进行了实践定位和定格。指出,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重点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认真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做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4]

ケ收咴谡饫镆阐述的基本观点是:“314”总体部署是一个关于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架构或战略格局,城乡统筹的战略要求只有在这个战略格局中被定位和定格了,才能从一种理论要求和实践预期转化为现实的实践内容。

ブС耪飧龉鄣愕牡睦砺垡谰葜饕是:“314”总体部署是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314”总体部署对城乡统筹的战略定位和定格内涵的厘清。

ァ314”总体部署之所以是一个关于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架构或战略格局,这是由这个部署内容的自身结构决定了的。总书记高瞻远瞩地为重庆发展作出了“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三大定位,确定了“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大目标,构成了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从理论上讲,“总体”与“全局”是相通的范畴,所以,“314”总体部署也可以叫做“314”战略部署。任何战略部署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战略格局。“314”总体部署的战略格局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明确了重庆直辖市在全国、西部、长江上游地区战略格局中的定位与定格,二是对重庆如何在直辖10年的基础上争取更大的发展从战略目标上进行了定位和定格。这一总体部署,既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战略意图和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重庆发展的总体要求一脉相承,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凝聚了中央希望重庆“加快”和“率先”的更大期待,是我们推进重庆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指针,是做好重庆各项工作的总纲。

ケ收呷衔,把握“314”总体部署对城乡统筹的战略定位和定格的内涵,应该从下面三个视角切入:

ナ紫龋重庆要在推进城乡统筹中做“四个加强”的试验。在“314”总体部署中,同志在讲了“三大定位”、“一大目标”以后,接着就要求重庆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完成“四大任务”,而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意见》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意见还提出了“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的观点。但是,这个“机制”的内容的侧重点是放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在“314”总体部署中,同志在强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建设时,立足点就已经从“多予少取”转向了“四个加强”,即:要着力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要着力加强对农民增收的支持,要着力加强对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显然,城乡统筹的内涵已经从原有的“予”与“取”的关系嬗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有政府调控的双向互动关系,城乡统筹实践的战略格局特色日益完善。而十七届三中全会则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这是对城乡统筹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テ浯危在“314”总体部署中,同志称统筹城乡是一篇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文章。笔者认为,这是对城乡统筹战略更加精准的实践战略定位。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城乡统筹的战略实践定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在这里是重点强调城乡统筹战略实践是政治和谐战略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城乡统筹最终要产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成效,但是,城乡统筹战略的社会有机体定格和实践定位首先应该是经济社会层面,不能被简单地作政治视域的解读。因为,城乡统筹战略既是发展农村的迫切要求,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过程是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格局,结果是又好又快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ピ俅危同志在“314”总体部署中把城乡统筹的战略思路同重庆直辖市的未来发展的实践相结合,这就明确了反映城乡统筹实践发展自身规律的实践平台。因为,城乡统筹的结果固然是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但是,这个过程必须明确是城市主导、城市的市场经济体制触角延伸向农村、工业生产方式和城镇最新科技成果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等。这种城市主导的城乡统筹的实践平台或载体在哪里?把中国的直辖市和省级行政架构相比较,直辖市的城镇主导力、市场经济体制向农村的延伸力、工业生产方式和科技对农村的渗透力,都相对强于省级行政区。借助重庆直辖市的体制优势,利用重庆广泛代表性的特点,支持重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率先取得突破,探索一条可资借鉴的又好又快的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之路,不仅极大地促进重庆发展,还可以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成功经验,做出典型示范。所以,同志在“314”总体部署中把城乡统筹的战略思路同重庆直辖市的未来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以直辖市为代表的城市体系的主导力量为实践依托,这是十分正确的选择。

プ詈螅由于城乡统筹是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格局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必须把城乡统筹放在实际工作的全局来考虑。同志在“314”总体部署中指出,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所以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重点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认真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做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也就是说,重庆市作为中国内陆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不能简单照抄、照搬京、津、沪的城镇化模式。 重庆由于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市情,所以,工作思路上必须突出城乡一体的开放性,下大力气解决农村这个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

三、开放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实践前提和直接动力

ケ∥趵赐志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指出,要紧紧围绕“314”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要素。也就是说,在重庆实施城乡统筹不能够单独就事论事地说城乡统筹,要把城乡统筹置于“314”总体部署落实的战略全局中来考察,要抓住“314”总体部署架构下城乡统筹的实质是实现城乡进一步跨越式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的问题,寻找到实现这种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重庆的市情下,无论是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还是实施城乡统筹,扩大开放都是实践的前提和直接动力。简而言之,离开了扩大开放,重庆的一切发展预期、任务、目标都难以实现。我们要把城乡统筹置于扩大开放的战略中来思考、实践。

ピ诼浜蟮睦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反复遇到的实践难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不能直接以社会主义革命为目标,而要首先进行扫除封建主义和实现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还说,如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不积极,“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5]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应该向共产主义“过渡”。但是,落后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那种在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初级阶段”的或“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并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为认识这个问题,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曾经在“左”的思维方式与路线中付出惨重代价,经历了几十年曲折。今天搞城乡统筹也同样面临类似的难题,在重庆这样一个大城市大农村的市情下搞城乡统筹,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先扩大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才能逐步推进城乡统筹的实践。

コ窍缤吵锏恼铰允导与扩大开放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其理论依据就是城乡统筹战略内在地包含着扩大开放的内涵。

ヂ砜怂荚凇吨泄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旧中国建立在大海似的弱势小农经济上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以“与外界完全隔绝”为首要条件的,这具封建“木乃伊”一旦开放就会解体。[6]今天,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差距,是由于城市依托市场经济冲破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局限,融入“世界历史”、“世界市场”进而发展起来,而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在自然经济、小生产方式的束缚下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封闭导致落后与贫穷,这是必然的。

ッ拦学者A.P瑟尔瓦尔则从经济学上揭示了城乡发展差距与封闭的关系。他说:“总之,二元结构是货币经济增长的伴生物。――因此,在经济体系中,生计部门和交换部门之间存在着社会传统习惯的差异,农业生计经济和工业货币经济之间存在着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如果货币经济和工业发展集中在某一些地区,则同一国家各个地区的人物收入也会存在差别,这些都是二元经济的基本特征。”[7]可见,根据瑟尔瓦尔的观点,城乡统筹旨在解决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从经济学上讲是城乡之间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相互开放问题,改变二元经济的农村生计经济面貌,统一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货币经济体制。

サ车氖七届三中全会则明确强调,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因此,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重庆市委书记也强调,重庆的市情决定了在对外开放中必须特别重视区县的开放和农村的开放,要切实改变我市农业封闭发展的状况。他明确提出,要落实“314”总体部署,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就必须“把区县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战场”。

ス槟善鹄此担为什么城乡统筹的实践进程的展开与扩大开放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テ湟唬开放战略中包含的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的内容,培育着城乡统筹的内生动力。城乡统筹的实质是城镇与乡村在统筹中双赢式的共同发展,按照“新增长理论”的观点,任何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都必须是“内生”的。城镇与乡村怎么才能生长出通过统筹形成共同的发展动力?路径和条件都要依赖于开放。在城镇和农村的相互开放中,在通过统筹扩大对外开放中,城镇与农村才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和空间。20世纪80年代的“放开搞活”政策,实际上是城乡之间在改革开放的第一次相互开放,所推动的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沿海乡镇经济是代表)和城镇企业活力的焕发,至今人们依然记忆犹新的。

テ涠,开放为城乡统筹搭建着实践平台。城乡统筹一旦进入实践,就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的封闭结构,其内容当然是瑟尔瓦尔说的生计经济与货币经济的相互排斥与不兼容问题。只有通过开放,货币市场经济的高效率优势和生计经济的致穷弊端在比较中才能被认识,农村与农民才能逐步自觉抛弃生计经济而转向货币经济。同时,生计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型从经济学上讲就是利润增值空间,城镇的法人单位从统筹城乡中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所以,以开放为路径的城乡统筹才能把城乡统筹实践置于经济学规律的轨道上来,使之具有可持续推进的经济必然性,从而纠正所谓“城乡统筹就是城镇把钱投向广阔的贫穷的农村,是政治获益经济吃亏的事”的错误认识。只有在扩大开放中推进的城乡统筹才能真正形成城乡共发展、共繁荣,这是我们希望尽快看到的局面。

テ淙,开放中才能找到解决城乡统筹的难题的办法。城乡统筹是一项世界级难题,从城乡统筹所需要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到体制、投入要素、人才、环境都存在诸多绕不开、又无法一下子完全解决的问题。怎么在存在诸多困难制约的条件下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在开放思维和开放实践中我们正在创造解决这些难题的一个个办法。比如,在城乡统筹中推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最大难题是增加农业生产“资本级”的投入,传统农村生产的投入是惯性和经验式投入,不是累积性的资本级投入,所以,农村的贫穷落后难以改变。城镇高效率与相对富裕是与每平方公里数以亿计的基础设施的社会资本投入以及企业投入资本以百万、千万、亿计相联系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效率是资本投入量的函数。因此,城乡统筹中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巨大的资金来源主要应该从开放中获得。成都市温江区在统筹城乡中组织民营企业家进百村,该区从众多的民企中选出121家有实力的企业,一对一参与全区共121个村和社区的发展。通过“民营企业联百村”工程的实施,温江区将企业与农村劳动力资源互相沟通和对接,不仅使企业实现了就近招收农民工,享受政府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更为农民创造了发展自身、改变现状的机会。重庆市江北区双溪村在城乡统筹方面步伐很大,特别是在土地流转上积极探索,让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宅基地权流转起来,而且把流转出来的土地作为“资本”,吸引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入住。引进的龙头企业重庆梦工场乳制品集团,就投资3.6亿元建立了一个700亩的集生产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奶牛产业园,为当地提供大量岗位。目前,双溪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6500元,村民已被纳入了重庆市城乡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系统。这就是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致富、城乡统筹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体现。

サ比唬宏伟而艰巨的城乡统筹不会一蹴而就,发展的进程依然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有足够的信心前行,更有足够的理由期待。

ゲ慰嘉南祝

ィ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3.

ィ2][5]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5.1060.

ィ3].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3.

ィ4] 重庆要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总书记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 [N].重庆日报,2007-3-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

[7]A.P瑟尔瓦尔著.增长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18.

ピ鹑伪嗉:陈剑

上一篇:论实践认识论对旧哲学认识论的超越 下一篇:改革开放的民族复兴视角:价值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