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引进语文审美阅读中来

时间:2022-08-04 08:20:34

把学生引进语文审美阅读中来

一、语文审美阅读教学的特征

“语文审美阅读教学”即:“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学生通过对作品文字的解读。感悟作者的真实声音并与其发生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的一种良性互动式教学活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审美层面,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从表层性的体味感知过渡到深层性的领悟理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艺术审美能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自觉地探索语文的未知领域。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是集中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客观美的结晶。作为美的栽体,几乎蕴藉了人类文化传统中各个领域的美的积淀。凡是编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其本身就是语言艺术美的构筑。可以说,审美阅读教学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漫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互动式教学活动,审美阅读教学不能只注重抽象的惑}生描述。精确归纳并深刻把握这种教学活动的独特特征,则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明晓“审美阅读”的特征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前提。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特征:

其一,语文审美阅读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审美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精神活动,美的发现必然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热情,从而使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经常把情感作为认知能力的辅助手段。但实质上情感是与认知能力相平行的一种心理能力。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长期的阅读教学经验充分证明,凡是学生有兴趣的阅读课,学得扎实的阅读课,几乎都是因为老师在其传授过程中倾注了强烈的审美情感。审美阅读过程是一个始终伴随着情感体验与交流的过程。激活处于睡眠状态的潜在的艺术世界,才能使学生有美可寻。在教学中,教师对文章的审美愉悦,会以各种形式表露出来并产生强烈的审美感染力。审美阅读活动中的美感交流即表现为师生的情感交流,要把课上得声情并茂就必须“体察作者之情”。语文教师应以自己的文学修养、智慧与情感去发掘文章的美,进入情境。然后,按照“入情――动情――析情――移情”的情感传递轨迹打动学生的审美情弦,激起他们对阅读的浓厚兴味,自然地进入审美境界,进行充分的欣赏,从而达到与作者在心灵上的契合与情感上的共鸣。

其二,语文审美阅读具有整体性特点。审美阅读教学要唤起学生的热情,教师就必须遵循艺术审美的整体性原则。朱光潜先生指出:“一个艺术作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

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迎合考试的题型设计,教师往往如庸工画竹般犯严重割裂主义的错误,“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因此在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抓住精彩传神的关键语句,把学生引进它所展示的优美境界,使其在美的艺术享受中得到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与此同时,更要引领学生抓住令人迷醉的意象和情景,领悟文中高超的语言技巧,提高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其三,语文审美阅读当以审美情境的把握为主。审美阅读教学必须在一定的审美情境中才能得以实现。从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来看,教师必须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设计,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阅读环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我国的古典美学理论中就有“三境”之说,即物境、情境、意境。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意境的体验。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而创设的审美情境,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感情的熏陶起着重要的作用。审美情境不是强行给予的,而是从学生的审美心理自由出发而设定的,它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易于被学生理解。“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文中之境,将此情此景转化为我情我景,从而使教学中充满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体现着情与知的交融,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生会有一种不是在听课而是在欣赏艺术的感觉。

总之,基于以上几点特征,我们应当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艺术审美,还必须把学生带进作者创设的艺术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艺术审美是一种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是通过升华学生的感性认识来启发学习兴趣进而促进人格完善的教育形式。

二、语文审美阅读教学的引导方式

语文审美阅读教学的关键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审美体验,教师应该在实施语文审美阅读活动时注重场景营造、以读传情、比较鉴别、美文示范等几方面的问题才能行之有效。

其一,语文教师营造情景,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阅读的质量。意识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后的产物,唤起学生脑中的审美意识就需要有一种客观的审美刺激。美的情景往往能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其强烈的审美愉悦,进而激发学生产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审美情景的创设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对场景的营造,如可以通过教师诗化的语言设计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提供直观的画面或优美的音乐来完成,隽秀别致、雄浑壮丽的画面或婉转凄凉、激扬雄壮的音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并激起审美意识,自觉地融入到师生对作品的共同鉴赏和品味之中。

其二,语文教师以读传情,引起学生审美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审美阅读兴趣。叶圣陶先生说:“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就要加强朗读的比重。如在朗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叙事处,读出它的简洁明快;写景处,读出它的物美境幽;抒情处,读出它的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一个“也”字句,更要读出声律的节奏起伏,音韵的和谐悦耳。当然,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要把范读、引读、齐读、个别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教师要注意恰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懂得轻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其三,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比较鉴别,激活学生的审美思维,使学生明白审美阅读的层次。在审美阅读教学中,要着力于关键字词和句子的赏析,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可以收到美育效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教师要让学生领会月下荷叶的颀长优雅的姿态,就要抓住句子中“亭亭”二字。可以问:如果去掉“亭亭”两字,其表达效果如何?教师引导能让学生将原先对的那种美感自然地转移到对这月下荷叶的一种美的想象中,如果去掉这一比较,则这种对荷叶之美的想象就会显得空泛;通过比较,就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其四,语文教师提供并示范各种美文,鼓励学生进行审美创作,由此更好地理解阅读对象的审美价值。教师通过审美阅读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对范文的审美实践中,其根本还是建构于一种对他人作品的赏析。而审美教育的终极归宿在于以此达到陶冶性情,健全人格的目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审美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要多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积极向上的审美对象,要把对这些作品的审美阅读布置给学生,并且给以相应的引导。教师还要在和谐的环境中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交流,鼓励他们把这种属于自己的感悟以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再在学生中对佳作进行赏析,多对其进行肯定。在这样的反复实践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能得到切实提高。

三、结论

教育家蔡元培早就提出:“一个真正的人完全不由知识的计较,而由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知育而源于美育。”不难看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美学的人文意识教育可以宏扬文化传统,张扬个体人格,使学生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应当用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去滋养学生,使其身心健康得到持续地发展,陶冶学生真善美的心灵,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主义精神。

上一篇:论中国化学教育的起源 下一篇:将阅读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