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助力打通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

时间:2022-08-04 07:58:08

审计助力打通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

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简政放权工作中,还有“明放暗不放”、“放大不放小”、“不愿放权”、“害怕晒权”等现象。为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审计部门应积极发挥政策落实 “督查员”与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助力打通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

一、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审计实效

一是运用询问、检查等审计方法,做好内部取证。采取座谈会的方式,询问相关部门行政审批事项与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取消、下放与调整情况,以及目前的保留行政审批事项,并了解市场的整体反应情况。二是检查各项与简政放权配套出台的审批制度与实施办法,摸清简政放权事中、事后的监管和服务情况。三是查看相关部门的汇报材料、工作总结等文档资料,全面掌握简政放权的实施情况。相对内部审计证据而言,外部审计证据证明力更强,审计风险较低。四是查看对外公布的《市政府决定下放管理层级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翻阅面向社会发放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文件汇编》,核实是否做到各项行政审批事项公开透明,并及时准确的告知群众、法人及其他组织。五是深入现场,实地查看。在市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实地查看便民窗口,观看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流程,检查电子营业执照与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等措施的落实情况。六是边审边改,促进落实。不同于以往独立的审计项目,简政放权需要做到每季度末都进行跟踪审计。审计部门不仅要揭示当前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隐患,还要狠抓上一季度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检查相关部门是否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已经整改的问题是否产生积极效果,进一步揭示体制障碍和制度缺陷。做到边审边改,边改边审,提高实效,最终循序渐进地打破“中间梗阻”,扎实推进简政放权政策措施的平稳落实。

二、摸清实施现状,找准“中间梗阻”

为防止简政放权堵在“最后一公里”,审计部门应以是否存在“两个现象”为切入点,及时摸清简政放权的实施现状。

一是摸清是否存在“明放暗不放”、“放大不放小”现象,比如,对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主管部门是否切实履行职责完全取消、下放;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是否全部取消、下放或者调整;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是否向社会公开等。二是摸清是否出现“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现象,主管部门是否制定配套的审批制度与实施办法,是否进行事中、事后的监管和服务;简政放权实施过程中市场产生哪些效应,存在什么风险隐患等。只有全面掌握以上“两个现象”的情况,才能及时摸清简政放权的实施现状,找准“中间梗阻”,揭示存在问题。

三、提出可行建议,打通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要做到“放”和“管”两个轮子同时驱动,只有做到“放”要有序地放,“管”要有重点地管,二者得到有机结合,才能确保释放活力与加强监管同步推进。

一是扮好服务角色。进一步简化登记审批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做到公开透明,力求更加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实施“擦亮窗口”工程,加强窗口部位的形象建设,打造一流的服务水平,推进服务性政府的建设。二是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市场主体,或者达不到相关强制性标准的市场主体,应当依法予以取缔,吊销相关证照。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监管体系。三是出台监管政策。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配套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法律依据,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成为市场“服务员”的同时,做好市场的“裁判员”。四是形成监管合力。加强各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尽快转变到“谁许可、谁监管”的新思路上来,完善机制体制,形成监管合力,促使各项简政放权平稳落实。五是健全网络监管体系。完善市场主体资格信息、奖励信息、处罚信息及其他信用信息平台,尽快与银行、金融机构等社会征信系统的挂钩,为各相关执法部门进行有效监管提供基础数据。充分运用企业和个人相关信用信息资源,加强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营造全社会诚实守信的环境。

简政放权,任重而道远。为了让政府权力的“减法”不打折扣地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审计部门应积极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发挥好政策效果,逐步消除风险隐患,维护经济正常增长、健康运行。 (作者单位:铜川市审计局)

上一篇:2015春拍锁定精品等待回暖 下一篇:打造审计“铁军”服务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