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与美学研究的问题性

时间:2022-08-04 04:58:41

消费主义与美学研究的问题性

摘要:消费主义的兴起改变了人类审美的既成文化语境,使得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符号和影像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消费摧毁了文化的界标,加速了现实的内爆,模糊了神圣与世俗、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导致了审美与生活、审美与非审美区别的消解。美学的封闭性开始向实践性和感知性领域开放,审美转向了以视觉影像和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消费。身体与欲望、视觉与影像等在其中凸现出来,鲜明地表征着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审美正进入鲍德里亚所谓的“超美学”时代。

关键词:消费主义;审美;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一、消费主义:一种文化语境的兴起

在通常的意义上,我们把消费主义理解为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对这一流行概念做出了精辟解释:“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①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消费文化亦复如是。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英国社会学家莱斯利•斯克莱尔在《文化帝国主义与在第三世界的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一文中将资本主义全球化实践中的消费主义称为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在他看来,这种意识形态已经取得葛兰西所言意义上的文化主导权,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意识形态,而资本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价值系统就是这种消费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在第三世界就是以向人们推销这种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为己任。20多年来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就是在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中进行的。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历史进程,外来消费文化,尤其是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作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欧风美雨”,借助商品、广告、媒体的撒播等已经完成了与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链接而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当代中国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在一篇引起广泛反响和争议的论文中,汪晖指出,“在 1990 年代的历史情境中,中国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而且是一个政治性的事件,因为这种消费主义的文化对公众日常生活的渗透实际上完成了一个统治意识形态的再造过程。”②我们姑且不论这种意识形态是否已被“再造”为“统治意识形态”,由于合理地满足实际生存需要的消费和无度地占有符号价值的消费被认为是基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活伦理、观念、价值的生活方式,在此我们有必要区分一下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和文化观念意义上的消费在今日中国表征出来的状况。这样的区分可以使我们在面对“中国是否已经进入消费社会”的质疑时得以确立我们进入问题的前提。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是近年来文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中国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极端,一是,对消费主义与审美化的合谋不加警惕,认为审美化已经遍及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原则。二是认为,在中国的大量农村还处于温饱尚未完全得到解决的前现代时期,中国并没有进入消费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只是一个虚假的神话,即便有,也只是局限于沿海发达地区一些新富阶层布尔乔亚式的生活中,它是部分城里人的美学,绝非人民大众的美学,是一种“食利者的美学”。童庆炳先生将“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上的分歧化约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究竟应如何定位的分歧,而问题是“中国进入了消费主义的时代了吗?”事实上,在我们看来,“中国是否进入消费社会”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或者说至少是可以搁置一边的问题。这种思考进路实际上是受到庸俗经济决定论影响的结果。消费主义是全球性的,当我们在论及消费社会时,我们并不是指该社会所有成员都在消费,而是指所有的人都受其影响。消费并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它无处不在。

事实上,由于区域发展的极不平衡,今日中国在社会结构和形态上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有些贫穷落后的边区还处于前现代社会,而有些沿海发达城市则已经跃入后现代消费社会了。这种社会层级差异结构反映在文化形态上,就是在中国当代文化中杂然并存着传统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诸种要素。对于这种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复杂性,我们往往很难用一个明确区分的参照系来描述,所以我们很难用“消费社会”来指称中国当下整体性的社会状况。迄今为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我们的时代状况已经是消费社会了,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当今中国社会已经部分地凸现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一些特征,并开始影响到社会整体文化的诸多方面;人们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已经、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消费主义的倾向,我们已处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而这已经足以构成我们进入问题的合法语境。

对这一语境的到来,西方学者有着更深刻的体认和理解。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从二战后兴起的“新的消费类型;人为的商品废弃;时尚和风格的急速变化;广告、电视和媒体以迄今无与伦比的方式对社会的全面渗透”等特征中感受到了一个可被冠之以“消费社会”的时代与战前社会的根本断裂。“在这个新阶段中,文化本身的范围扩展了,文化不再局限于它早期的、传统的或实验性的形式,而且在整个日常生活中被消费,在购物,在职业工作,在各种休闲的电视节目形式里,在为市场生产和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中,甚至在每天生活中最隐秘的褶皱和角落里被消费,通过这些途径,文化逐渐与市场社会相联。人类开始生活在一个不同的空间与时间、存在经验及文化消费的关系中。”③对于乘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快车,不断“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今日中国来说,这不啻是对当前社会文化语境的恰切描述。不论我们试图用什么来指称和描述我们所面临的这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变――说出我们的惊异或是若有所感――我们及我们的社会生活形式已经不由分说地被置于“消费社会”自身的意义表述体制之中,成为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中才能得到说明和解释的一件事情。

二、消费主义与美学研究的问题性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得到说明。”④恩格斯提出的这一原理是今天我们研究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和方法论。循着这一思路,我们能够理解消费与审美之间的纠葛在今天为什么成了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不可避免地进入这一问题。

首先,当今中国社会初步具备的消费社会的结构形态和要素已经成为“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历史的基础。关于消费社会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只能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够得到说明。上述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形态的经济关系中分析上层建筑所形成的这一思想在其后来撰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总结。“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该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⑤由此,我们应该从消费时代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到当今审美文化变迁的脉络和逻辑。

其次,我们把握世界的方式也在这一社会结构上被建构着。文森特•莫斯可认为,理论和实践是互相建构的,我们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场域的一部分。消费主义文化语境的呈现或消费文化概念的提出,并不只是意味着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更主要的是我们的研究立场和视角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新的语境催生着新的知识框架和认知逻辑。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对自己研究方式的反思便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怎样、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独特的参考框架和评论视角?如果在对消费以及诸如消费文化之类的概念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得以使自己的研究方式进入到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的主流当中,那么这又意味着什么?消费与文化,这在过去一直都只是一种附带性的研究题目,直到最近还仍然被认为是派生出来的、边缘性的、女性化的,是生产和经济这些更男性化的中心领域的对立物,现在它们是怎样在对社会联系与文化表征的分析中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地位?难道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文化和消费两者都在社会组织内或社会间组织中起着更为关键作用的新阶段了吗?”费瑟斯通并没有认定我们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认为:“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面对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不是客观现实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我们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费氏的这种反思和思路在贝尔那里获得了支持。“总起看来,大规模消费意味着人们在生活方式这一重要领域接受了社会变革和个人改造的观念。”⑥这种“观念”接受本身无疑也同样规约和影响着我们对于这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最后,更为根本的是,消费主义与审美确已联结成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如今,由消费的弥漫和扩张所制造的时代氛围已经成为人文学确立自身言路的现实语境。消费主义的蔓延和盛行,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不仅引起了人文学科生存语境及话语方式的变化,并且人文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受到了这种强大的文化场域的影响和制约。消费主义是当代正在隆起的一座时代分水岭。消费主义的兴起刷新了人类审美的既成文化环境和背景。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文化在其中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审美的自律性开始被打破,而转向了广阔的生活舞台和文化领域。美学的封闭性也开始转向了开放的实践性空间。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审美风尚、格调、趣味渐趋丰富并变动不居。审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借助享乐的冲动亦开始浮出水面,日渐凸显。审美在观念和实践层面都因消费主义的蔓延产生出了大量的矛盾与问题。在由消费主义与审美关联而成的问题丛结中,身体与欲望、视觉与影像、娱乐与休闲等正在凸现出来,鲜明地表征着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审美观念和审美实践上正在经历着的转向和变迁。而这些转向和变迁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性也只有放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中,放在消费文化的理论视域中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说明和解释。

注释: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②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天涯.1997(5).第133-150页.

③【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胡亚敏译.文化转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④【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⑤【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0-741页.

[6]【美】丹尼尔•贝尔,赵一凡译.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4页.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后现代消费文化景观中的审美政治”(09C803)

上一篇:浅析中国音乐史上“和”的音乐审美观念的形成 下一篇:从生态视角分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