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的符号期

时间:2022-08-11 01:42:52

儿童绘画的符号期

摘要:儿童的美术发展,除了少数天赋超常的孩子,大多数儿童的美术素质教育及其发展历程是差不多的,这决定了美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与学习者可以相对应。了解学生才能有效地教学,故有必要研究学生的美术发展。

关键词:儿童 绘画 符号期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一、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

少年儿童绘画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其历程是没有截然割裂的阶段。人们为了研究少年儿童绘画心理和指导美术教育的需要,才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对各个时期的不同命名,依照他们大多数孩子绘画发展的相似点,划分如下几个阶段:(1)涂鸦期(1.5―3岁);(2)符号期(3―9岁);(3)写实期(9―15岁);(4)理性期(15―18岁)。

二、儿童绘画符号期的三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这是儿童绘画发展、变化较大也是儿童绘画发展中分歧最大、问题最多的阶段。这个时期,儿童绘画又分为三个小的阶段。

第一,词的符号期(3―5岁)。3岁儿童对手的小肌肉群运动能力能够控制,开始产生表现物象的意识。与“造词现象”相关,幼儿会自发地在简单的形状上加若干辅助线(初期),但形象极其简单,甚至看不出眉目。但由于幼儿对所画的形状所说出名称或赋予意义,与无意识涂鸦有了本质区别。后期,儿童能画出组合的形状,开始有意识地去表示某种物体,即先说出要画什么东西然后去画,或者边画边说。形象散乱、拼凑,相互之间毫无联系,互不遮挡,这个时期的儿童不太注意颜色的使用,只有“词”的意义,故称为“词的符号期”。

第二,句的符号期(5―7岁)。这时儿童开始画自己心中喜欢的、稍复杂的形象,已经能画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多用“线”和简化的二维轮廓来造形,不注意事物之前的比例关系,图形很简单也不准确,常常缺少这个缺少那个,而且在内容或者形式上都会形成一个概念化的定势。5岁的儿童已经开始有了最初的空间意识,出现了“地平线”,或使用多种形式来表达物体的空间和前后层次关系,使整个画面更加的整体。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选择不同颜色的笔来描绘不同的事物,或在勾勒好的形象中涂上不同的色彩,此时,大多使用的是主观颜色。有时候他们的画面能表现出简单的情节,想象丰富、形象夸张、表现大胆、充满情绪。这个时期的儿童,画面略有陈述性,仅“只言片语”,类似于语言中的“句子”的意义。

第三,陈述的符号期(7―9岁)。这个时期,他们的画仍然有概念化的倾向,重复地画着自己多喜爱的事物,但在形象特征上已经比较完整,比例大体正确,还能画出一定的细节;在空间方面,能表现出基本的“透明画”现象。画面的颜色更加鲜艳、丰富,绘画的表现力也强了很多。大约9岁左右,有的学生开始追求客观色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此时儿童具有典型的“童话式梦幻心理”,致使此时儿童的记忆画、想象画最具特点,能体现较明显的情节或表达某一事件,有很强的陈述性,常能表现一个完整的事件或者场面。所以,我们称之为“陈述的符号时期”。

三、关于儿童绘画在符号期的特点

第一,荒诞性现象。儿童画中会出现种种荒诞可笑的现象,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构思的荒诞性;(2)构图的荒诞性;(3)造形的荒诞性;(4)色彩的荒诞性;(5)空间的荒诞性;(6)设计的荒诞性。

第二,儿童画与大师的作品。儿童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艺术家乃至艺术大师的青睐,也被认为是儿童“创造力”,甚至有人把儿童画与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提并论。其实,所谓的“艺术魅力”,“创造力”大多是指上述的“荒诞现象”,是儿童无知的表现,儿童画与艺术大师的作品之间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简单来说,儿童在画中的“艺术魅力”因心理水平的限制,其本人是意识不要到的,是“天赋支配着他们,而不是他们支配他们的天赋”。而且儿童自己也会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认识到儿童画中不合理性而放弃这种表现方式。

第三,“重过程而轻结果”的现象。儿童作画十分专注,但对画好的作品却随手乱扔。因为儿童把绘画看成一种言语过程,画中人知识“人”的符号,犹如写“人”字一样,未必是特指的某人,无所谓美不美、像不像。画完后,记录言语的过程的图画也就无意义了,此时儿童尚未意识到图画的审美价值。

第四,“小学生天性喜欢美术”。由于对语言的积极态度,致使此时儿童普遍地对其书面言语形式―绘画抱有积极、主动的热情,而且容易画出相当好的效果,这是其他作品阶段都不具备的儿童画优势时期。

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符号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学生的中小学期间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了这个时期的儿童绘画,能帮我们更好的认识儿童的内心世界,建立儿童初步的审美观念以及一定基础等等艺术文化修养,培养其良好的个人气质和个性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绘画教育不仅能够对儿童进行“全面治理启蒙”,还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进而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这个时期的教育正确与否将关系到孩子的未来,某种程度上也关系到艺术,甚至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美】劳拉•E•贝克,吴颖译.儿童发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上一篇:审美――认知 下一篇:拟声拟态词给日语语言带来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