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望文生义”现象

时间:2022-08-21 01:06:42

浅谈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望文生义”现象

摘要:本文选取了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望文生义”现象,从“一字多义和汉字古今意义改变、文化因素、语境因素”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产生望文生义的原因,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望文生义 对外 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我的外国学生曾经问我:“我不老,为什么大家都叫我‘老外’?”“‘老子’是不是‘老了的儿子’的意思?”不仅外国学生会范这样望文生义的毛病,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会范同样的毛病。大家都熟知的例子,如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为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把“我要给你点颜色看看”译为“I will give you color to see see!”等。一次,和外国朋友一起吃饭,我问:“Do you have the taste?”,外国朋友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原来自己范了望文生义的毛病,用中国人惯用的表达方式询问外国人,外国朋友自然不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意思。

“望文生义”是我们进行交际时经常发生的现象,不可避免,但应引起我们语言学习者的重视。“望文生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望文生义,本来是个有特定含义的训诂术语,叫“望文生训”。王力先生在其《谈谈学习古代汉语》一书中给出了解释:“什么叫‘望文生义’,就是看到一句话,其中的某个字用这个意思解释它,好象讲得通,以为就对了。其实这个意思并不是那个字所固有的意思,在其他的地方没有这样用过,只不过在这个地方这样讲似乎讲得通。但是‘通’不等于‘对’,不等于‘正确’。”因而这个过分的“通”是造成望文生义的要害。

外国人学习汉语,经常会望文生义、以偏概全、以今释古。下面举例来分析外国学生望文生义的原因。

一、一字多义和汉字的古今意义改变

一字多义,根据该字的一两个基本意义去理解其在不同词语、不同语境中的意义。我们还是从“‘老外’中的‘老’”字谈起吧。“老”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17个义项,如“年岁大”,“老年人”,“陈旧”等。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外国朋友因为不知“老”字还可做前缀,用于称人、排行次序、某些动植物名等,因此将“老外”误认为“老年外国人”,将“老子”误解成“年纪大的儿子”。

这样一字多义的情况还有很多:“吃大碗”不是“把碗吃到肚子里”,“吹牛”不是“人去吹牛”,“哪里哪里”不是问“什么地方”,“小心地滑”不是“小心地滑冰”,“失火”不是“失去火而是得火”,“救火”不是抢救火而是“在失火现场进行灭火和救助工作”等等。

汉字古今意义扩大、缩小、改变,这些情况外国人难以掌握,致使外国学生见字释义、望文生义。我的一个外国朋友把“明日黄花”解释成“明天即将盛开的黄色的花”。其实“明日”,并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明天”,而是指重阳节后,“黄花”则指的是“”。“明日黄花”原义为重阳节过后,即将枯萎,便再也没有什么好欣赏的了。后用来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又如,“节骨眼”一词,并不是“骨节上的眼睛”的意思,而是指连接关节的重要部位,后泛指事物的关键所在。

二、文化因素造成望文生义

汉语文化知识的局限造成了望文生义。一位外国汉学教授曾引用我国唐朝诗人李端的诗句“无盐何用妒西施”来说明中国早在唐朝就已经生产和使用“盐”了。其实,“无盐”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丑女,李端诗“无盐何用妒西施”中“无盐”和“西施”相对,是一种借代修辞手法,此处是“丑女何必嫉妒美女”之义。

民族文化差异是外国人使用汉语进行交际,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外国学生学习了汉语颜色词后,会说:“我喜欢黄色的东西”,“我爱戴绿帽子”。学了食品“醋”和“豆腐”后,就说:“我喜欢吃豆腐”,“我爱吃醋”。中国人听了会感到吃惊和可笑,因为汉语中“黄色”,“绿帽子”,“吃豆腐”等词语被赋予了其本义外的不少引申义、联想义和象征义,外国人如果不知道汉语文化特色的深层文化附加义,便容易弄出笑话。

三、脱离语境造成望文生义

外国学生脱离语境来学习使用汉语也是造成望文生义的又一原因。以“宰人”一词为例,学生学习过“宰牛、宰羊”是“杀牛、杀羊”的意思,误以为“宰人”就是“杀人”。其实不然,只要结合语境:“这个商店的东西价格非常贵,简直就是宰人,我们还是去别的商店买东西吧。”学生便可以轻松地猜测出“宰人”的意思为“向买东西的人索取高价”。

了解了造成外国学生望文生义的原因,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策略和方法,提高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高文元.汉字教学漫话.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6]崔水华、杨寄洲,汉语课堂教学技巧 北京:北京语言人学出版社2002.

[7]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论我国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权 下一篇:当代中国动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