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类专业课“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时间:2022-08-03 11:35:42

高职食品类专业课“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摘要】对高职食品类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并在食品类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 食品类专业课 “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52-02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教学体系中,专业课教学是基础和标志,是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和一定职业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平台【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食品类专业课教学基本上沿袭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科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食品类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就此,我们在食品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探索实践“多学期、分段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参与专业课教学,依据职业岗位技能知识设置教学内容,采用新型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以期培养出适应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食品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现阶段高职食品类专业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沿袭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普遍沿袭学科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上先理论、后实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无法体现高职教学特色。企业实际应用性技能知识在教学内容体系中所占比例不高,并且和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相脱节,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无法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得以应用,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适应社会对食品类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高职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4大模块设置。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没置各地院校基本一致,在专业课设置方面,由于学科基础和地方培养需求的差异,各学院存在较大差异。通常在传统食品工艺学的基础上,分化出果蔬加工技术、粮油食品加工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食品分析等课程,大都遵循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讲授陈述性知识为主,虽然后面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实验性教学较少并且大多内容简单易做【2】。面对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较弱,影响实践教学实施效果

食品专业是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专业,抓好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对于高职食品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3】。但是,现今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从而使实践教学浮于表面,实训效果大打折扣。近年来,高职院校也开始引进了一部分来自企业的“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对企业生产有所了解,但真正踏入教学岗位后也很少有时间再回到企业实习,而食品工业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因此,他们对岗位技能知识的了解也是相对滞后的。教师实践能力弱必将影响整个实践教学的效果。

4.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高职食品专业课程缺乏标准化的管理,现行的评价体系一般都是对课程试卷或实训成果直接进行评价,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机制,而且评价主体单一,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缺乏学生相互之间以及自我的评价,最终难以对教学水平进行全面评价,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高职食品类专业课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的研究

为了解决高职食品类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提出了“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所谓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就是对现行的一学期多门课同时开设、所有课程结束再实训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一个 大学期分为多个小学期,依据企业工作过程将专业课分成几个模块,按照模块集中开设课程,课程结束后即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针对所开课程进行实训,实训结束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另一模块,再实训,如此往复。

1.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设立

为制定出符合食品类专业课“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我们召开了实践专家访谈会。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对食品企业的加工、检测和管理三个岗位群进行分析,确立了食品添加剂测定等29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食品理化检验等7个行动领域的归纳,并进一步对7个行动领域进行了能力、素质要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确立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

2.教学计划的制定

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多学期、分段式”的特点,将“三、四、五”三个大学期分成7个小学期,在小学期中按照模块集中开设专业课程,课程结束后学生即到对口的企业针对所开课程进行实训,实训结束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另一模块,再实训,如此往复,使专业教学和综合技能实训在校内外交替进行。由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专业教学,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见表1)

3.教学方法的选取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选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在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阶段,采取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等方法;当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模式实施实践教学;最后阶段,利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平台进行实训。

4.师资队伍的培养与配备

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第一,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进行理论课的教学,也能进行实训课的教学。第二,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既有较强的学生管理能力,也要熟悉企业的管理方式;既熟悉企业的人事管理,也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第三,要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既向学生传授技艺,又教学生做人。我们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让教师熟悉企业生产环境,熟练实训操作技能,以改善其在实践技能方面的不足。

另外,除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外,还选聘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在分段实践阶段的教学工作。

表1 “多学期、分段式”教学安排

5.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严格食品专业教学的考核制度,是确保高职食品专业课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摈弃以理论考核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针对课程项目的全过程建立动态多元化的考核机制,从职业道德、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考核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分段实践的考核,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和小组间开展自评、他评的方式进行成绩考核,即在教学项目全部结束时,使用自评、他评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样既有效促进了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技能的学习、提高动手能力,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的教育,高职教育过程必然要基于企业的工作过程,培养目标和定位必然要适应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高职食品类专业课中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正是对这一理念的体现。该教学模式在食品类专业课中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王国强.示范性院校高职教材建设研究.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1)。

[2]郭永.高职食品专业教学改革探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周静峰,何雄.高职高专食品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75—7。

作者简介:

刘颖(1980-),女,山东威海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职烟台职业学院食品与生化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姜明华(1960-),女,山东烟台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本科学历,现任职于烟台职业学院食品与生化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上一篇:以赛促教,以实促改 下一篇:巴州少数民族地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