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一书

时间:2022-08-03 06:50:07

评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一书

摘要: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一书的作者引用了大量史料并查证了大量文献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层面阐述纳西族音乐中的相关问题,该书是国内外有史以来第一部全面总结研究纳西族音乐历史的专著。

关键词:纳西族音乐史;东巴音乐;文献;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好: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92007001-0100-05

20世纪末以来,西方关于文化的研究,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然而,在音乐学领域中,这样的“一元化格局”正在被“研究一切音乐”的“多元化格局”所打破,人们要求“文化自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文化自觉”也就是对本土化的自我认识,对自我文化根源的强调。在此方面,和云峰先生前不久出版的新书《纳西族音乐史》便是对此“自觉”的最好体现。该书不仅是国内外有史以来第一部全面总结、研究纳西族音乐历史的专著,同时也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南方单一少数民族的音乐史大成。

通览全书,我以为该书在写作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小心求证, 大胆设想

众所周知,任何民族的音乐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定是和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相关。它相当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局部必定不能代表整体,但离开了整体,局部必定也不存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音乐在历史中有着“自律”,当然也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史学的历史分期方法。正如其导师田联韬在该书前言中所说:“历史分期是音乐史研究的基础性课题”。不仅如此,而且作者根据纳西族独特的历史发展线索,通过小心求证、大胆设想,使本书的历史分期自成一体。

书中,作者在处理历史分期的问题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叙述:首先,纵观全书,作者合理地处理了纳西族历史发展与主体民族――汉族的历史发展关系。比如书中在谈到“木氏治理时期”这一阶段时,作者并不是用“”的思维来分期,而是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接受”两组精当的词,连接起了横跨自宋理宗(1253年)、忽必烈时代,直至清朝雍正元年(1723)这470年的时间。因而作者认为,由于元朝的强大,其势力横跨欧亚,并且准备在丽江强势登陆时,纳西族首领为保全其族群,终于归顺于元朝。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在归顺之后,纳西族的意识形态方面(音乐也包含其中),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旧貌换新颜了。而且,是强迫式的“被动接受”了这无条件的改变。在1382年以后,由于朱元璋亲赐丽江土司“木”姓,加之丽江地处“茶马古道”中转站,经济贸易相当发达,在经济的决定下,作为上层建筑的音乐,顺其自然地吸收了汉文化中的精髓,开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了。但是由于纳西族上层政治势力大力扶持汉族文化,因此本民族的宗教乃至音乐都有式微的倾向。其次,作者正确处理了纳西族音乐自身发展的规律。比如:纳西族的某些音乐体裁、样式等方面,就和历史分期的更替不相一致。所以,作者把至今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彝族丧葬器乐、歌舞组曲《勃拾细哩》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来探讨。

二、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笔者认为,作者在该书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借用音乐人类学的手法去理解纳西族的音乐。这正应了那句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音乐人类学与音乐历史学的研究相结合,应该算是比较新的尝试了。

虽然作者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潜意识中流露出对当今音乐学界较为前沿的研究方法的理解。因为“音乐人类学主要是对产生音乐的全过程的理解”, 即对文化的理解,或者说是“对文化中的声音世界的理解”(见洛秦、罗艺峰著《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第6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虽然音乐有其自身的生命力,但是它却不能单独的存在,因为它的价值体现,最终应该是依赖于滋养它的那片土地,而这样的土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要知道,没有养分的植物是没有生命力的,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是注定会被历史的选择所淘汰的。应把音乐放于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之中,特别是政治对音乐的影响,从宏观的方面着眼,俯瞰全局,再从细处的地方着手。比如:文章中关于纳西族先民的《笮都夷歌》,就是把此曲放入汉朝对待“蛮夷”的政策中去理解的。东汉(25年――220年)以后,刘秀开始了类似于“休养生息”的政策,要善待其周边的“四夷”,使得西南夷诸地方政权纷纷“闻风向化” 、“思慕汉德”,因而产生了诸如《笮都夷歌》的诗歌。并且,作者从《华阳国志•南中志》的记载中就发现了当时开凿山路的民工中,广泛流传的一首歌:

汉德广,不开宾

渡博南,越三津

渡兰沧,为他人

作者把歌曲放于西汉的政治环境中来讲,便于读者理解,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体味个中滋味。又如:作者在历时性研究中强调 “在中国历史中,无论处于强势或是弱势的民族,都不同程度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做出过贡献”, “不虚美”、“不掩恶”,客观地介绍纳西族音乐,以中华文明为大的主体,正确的看待“独占形式”与“共生形式”的关系,正面地看待非纳西族民族对其本民族的交流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例如,书中就提到“汉族地区的许多音乐文化形式的相继传入纳西族地区,这无形中给纳西族民间传统的丧葬器乐、歌舞组曲《勃拾细哩》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基础,同时也给其大量吸收汉族地区传入的词牌、曲牌音乐及其相关的乐器等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者认为,在“改土归流时期”,纳西族民间的文人在传承东巴文化的同时,还将大量的汉族文化的创作手法加入到纳西族音乐创作中去。而且,藏传佛教音乐的再次大规模传入,与东巴音乐、汉族音乐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并互相融合,使纳西族音乐中有了新的音乐素材。

由于音乐人类学十分强调整体性结合实地考察以及比较分析,因此对音乐作品的研究应该是全方位的。比如: “东巴教”――东巴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传承东巴音乐的文化载体。所以作者认为,东巴音乐虽然无法为现人留下任何的音响数据,但是可以从东巴经典、文字、绘画等方面去做某些逆向推断:其中记载的内容大多与东巴教的法事仪式、道场仪式、图腾崇拜、祭祀习俗等密切相关。因而推知其音乐的表现形式也应与经书的记载内容相适应。在《木氏宦谱》中保存了一首有关纳西族的东巴古歌,作者将其东巴经文与中文对照互译,认为纳西族关于人类起源的原始观念具有较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为“人类卵生说”,是一种学术界公认的、较为古老的人类起源观念。由此推断,此类东巴唱腔可能具有较为古老的发展历史。

三、史料丰富 ,取材多样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本书在诞生之前,对纳西族音乐史系统整理前的状况。诚如书中所说:“客观地看到:由于经文史志奇缺、研究基础的薄弱等历史原因,要想对中国众多兄弟民族,尤其是西南民族的音乐文化历史做出具体、科学的分析与研究,甚至相对准确地描述都是极为困难的。”

写史立言是慎之又慎之事,不仅担负着文化的文本传承,而且需要对历史负责,因此本着“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宗旨,作者查阅了近100部相关书稿。这些书稿,大体包括了研究纳西族音乐文化方面的研究论著类文献、文章类文献、文献学类文献、语言学类文献、音乐学类文献、民族学类文献、民俗学类文献、宗教学类文献、以及其他类文献。其中研究纳西族音乐文化方面的论著类文献,作者参考的书目有“《纳西族文化与上古羌人文化的相似性》、《云南少数民族的情歌及其婚姻、家庭形态――以彝语之民族为中心》、《纳西族〈勃什细哩〉考》、《论孔兴询等汉族流官与云南纳西族的儒学礼乐》”等25种;文章类文献,作者参考的书目有“《纳西族的歌》、《纳西族东巴歌曲――吉日经》、《洞经音乐调查记》、《纳西族音乐概述》、《唱歌的星星落在丽江》、《活的音乐化石》”等58种;文献学类文献,作者参考的书目有“《纳西族象形文字字典》、《从么些文看甲骨文》、《汉古文学与纳西东巴比较研究》、《木氏宦谱》、《一笑先生诗文抄》、《纳西族古代舞蹈和跳神经书》、《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情况汇集》、《The ancient Na CKhi Kingdom of Southwest China 》”等54种;语言学文献,作者参考的书目有“《维西麽些语研究》、《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纳西语简志》、《语言学概论》、《语言与神话》”等7种;考古学文献,作者参考的书目有“《丽江石鼓碑刻》、《云南青铜器论丛》、《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文物古迹》、《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西周甲骨文研究》”等12种;音乐学文献,作者参考的书目有“《纳西族民歌译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传统是一条河》、《民族音乐结构研究集》、《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等27种;民族学文献,作者参考的书目有“《民族学概论》、《西方民族学史》、《民族研究文集》、《民族新论》”等7种;民俗学文献,作者参考的书目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中国民间禁忌》、《人类学研究》、《文化人类学事典》”等7种;宗教学文献,作者参考的书目有“《宗教史》、《艺术与宗教》、《世界七大宗教》、《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原始宗教论》、《金枝》”等11种;其他文献,作者参考的书目有“《云南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云南地名探源》、《文明与野蛮》、《中国婚姻史》”等8种。由此看来,作者在史料取材方面,用功之勤、取材之广、思路之宽。这就为本书的成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大大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四、方法多样 ,思路开阔

书中,作者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层面来阐述纳西族音乐中的相关问题。

首先,作者运用了音乐史学中比较提倡的研究方法――逆向考察法。如在论述道教及其音乐传入纳西族地区一节中,作者便采用此方法推测道:“早在南诏时期,道教就已在西南边地传播了。关于这一点,我们依现存的若干历史文物证明,例如《南诏德化碑》在其铭文中就开宗明义的讲 ……所具有的神力与作用,同时还将其明确无误的加载了碑文,因此推知当时隶属于南诏的纳西先民在此种历史氛围中不可能不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例如‘白沙壁画’……巨型八卦图,以及纳西族民居上刻制的、沿用至今的道教‘阴阳图’……都为道教音乐在纳西族地区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可推知:道教在纳西族中的传播与普及。”这一研究方法,是本书运用较多的一种。

其次,书中还运用了文字学的方法。比如对《勃拾细哩》细节方面的研究,通过相关东巴文献的记载,把“勃拾细哩”4个字,排列组合后所体现的有意义的“文字组”,进行音乐上的分析,得出了非常有趣的结果。

再次,全书一改传统史书所用冗繁的累赘描述方法,而采用清晰的列表式方法,给人以直观清晰、一目了然的印象,更加准确客观地描述了其对比的结果,更增添了读者二度思考的空间。并且,作者在书中还影印了东巴经的原文,并配以音译,再译为汉文。这种多语种的展示,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学术性与参考性,更为此书增加一些有如“画外音”的效果。

最后,还有非常人性化的设计:在附录中列出本书索引,便于读者查阅。这些扎实的案头工作,为其文章的可信度以及学术价值的提升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如在该书后面附赠有一张关于纳西族音乐的CD,以及附录中的种种便于检索的目录,这些对于宣传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五、瑕不掩瑜 ,日臻完美

正如“人无完人”一样,本书也有一些小的瑕疵。从宏观上讲:首先,笔者发现,作者并未将“局内”与“局外”的辩正立场坚持到底。比如说,在如前所述的《笮都夷歌》中,作者自己曾叙述到:“对《笮都夷歌》的语言族属考证与介说有着几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中较著名的有1920年丁文江首倡的彝族先民说,1940年马长寿所主张的嘉戎古国说,1944年提出的纳西先民说,1979年后陈宗祥、邓文峰两人提出的云南普米族说等。”而本书却只采用了纳西先民说。如果作者只拿这种假说作为基础,那么所推导出来的结论,可能有失偏颇。我想,也许这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是内容篇幅上的安排。比如在第六章“民主革命时期”的“第九节――红军歌曲的流传与普及”和“第十节――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发展脉络”。依笔者看来,在如此复杂的战争年代中,并且又交织了多民族的融合,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其变异与流布都应该是很复杂和微妙的。但书中只是泛泛介绍了一下红军歌曲,举了一两个例子,而且如何“普及”的,仅寥寥数句带过,并未做过多的探究。

再次,对抗战时期音乐的发展脉络,如红军队伍随之,带来的一部分歌曲等,所产生的变化,与该民族音乐之间产生了哪些影响,作者也交代得不甚清楚。不知道这仅有两页的篇幅是否能承载住历史赋予这个时代关于音乐变迁的内容?这是作者在今后的修订当中值得进一步完善的。

最后,文章中对本体性和历时性的研究都算是比较精到了,并且作者提出了相当有学术参考价值的观点,比如对东巴音乐内涵的解释。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不知是否可以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现今所拥有的资源,比如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去研究,以及其他多维的角度去思考,其效果能否更好呢?这可作为再版时的修订基础。

从微观上讲:在第五章之前的部分,作者对文字的把握可以说是游刃有余,在翔实的史料中,也可以提炼出比较经典的“隐文本”,但是对于音乐有非常重要意义的谱例,则没有提到多少,并且几乎没有谱例。这让大多数读者对纳西族的音乐没有太多感性上的认识,虽然从文字中了解了,但是具体是如何进行操作的,还是一纸空白。其他的就是印刷上还存在一些错、漏之处,这些小问题在再版时都可以加以修正。

结语

该书不仅是第一本系统研究纳西族的音乐史,而且该书在纳西族音乐历史的发展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我们相信和云峰先生在以后的研究中,会更加深度关注纳西族音乐的发展轨迹,也会写出更多更好的相关书籍文章。而且我们也看到,在本书的后记中,作者也提到书中肯定存有挂一漏万的情况,会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充实,完善。

瑕不掩瑜,此书再版时将会日臻完美。

(指导教师:甘绍成教授)

本文荣获“第二届‘人音社杯’高校学生书评征文”优秀奖(一等奖)

Criticism on He Yunfeng's Works--Musical History of Naxi Nationality

Chen Si

Abstract:

The author of the musical history of Naxi Nationality quotes lot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using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to expound some related issues on Naxi Music from a different angle .The book is also the first monograph in the world, which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s and studies the Naxi musical history as well.

Key words:

Naxi Music History; Dongba Music; Documents; Research Methods

上一篇:在完美的现实幻境中,不再有电影 下一篇:阿斯多尔·皮亚佐拉和他的探戈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