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纳西族的木石崇拜

时间:2022-07-30 11:53:46

摘要:纳西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木石崇拜的事迹,在许多纳西族聚居的地方,树枝和石头被人们当作神的象征。通过对纳西族木石从拜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纳西原始社会的生活情况,从而更好地认识神秘的东巴文化。

关键词:纳西族;木石崇拜;道德约束

在纳西族聚居的地方,流传着许多关于木石崇拜的事迹。不论是在设置宗教道场还是做各类的祭祀活动,在布置各种神坛、村寨象征的地方纳西先民们都会在其显著的位置上摆设各种不同种类的树枝和石头。而纳西先民则会对这些木石顶礼膜拜,有的甚至直接用这些树枝和石头表示神祗,形成了纳西族独特的木石崇拜形式。

一、木石的本质属性

东巴教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自然崇拜则是其思想观念上的一个阶段。东巴经中有大量关于自然崇拜现象的记载。天地崇拜对于早期社会的人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活动,在这一时期内由于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于是便有了许多关于自然崇拜的传说。纳西先民也很崇拜植物,在东巴经中经常提到的一棵树叫含英巴达树,为一切树之王,生于神山上。在祭天坛上,纳西族以木石代神,在北方会立三棵神树,左右立黄栗树两株象征天地,中间立一棵特意从高山上寻来的柏树,有的也叫它中央柏,象征天舅(后来演化为皇帝)。关于栗树玉龙县地区也流传着几个特别的传说,如栗树的叶子和果实如果被鸡羊吃进去则羊胛骨、鸡骨上会出现吉祥的征兆。同时也流传着人们依靠栗树求生存的传说,那里有栗树的话人们就可以在那里住下来。

除了以上这次传说以外,在玉龙县地区还流传着一个“分寿岁”传说在东巴文化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神叫做懂神和塞神,根据老一辈们的讲解“懂塞”在纳西语中的意思是“规矩”,因此这两个人也被称作是规矩之神。“分寿岁”的神话说:“天地万物出现之后,懂神和塞神就准备给人间分寿岁,在分寿岁之前,懂神和塞神提醒人类,要求他们用石头当枕头,刺棵当铺垫,以免睡得太沉。结果,一向追求舒适的人类不听懂神和塞神的嘱咐,用油饼做枕头,用羊毛毯子当铺垫。到了懂神和塞神分寿岁的时候喊起亿岁时,人类睡得太沉没有听到;流水不睡觉,流水唤醒了石头,石头答应了懂神和塞神的喊声,石头得到了亿岁,流水得到了万岁;当懂神和塞神喊千岁时,清风唤醒了树木,树木答应了懂神和塞神的喊声,树木得到了千岁,清风得到了百岁。这样,石头、流水、树木、清风便成世上最长寿的东西”。纳西族先民就向他们祈求长寿,从中我们看出人们希望长寿的强烈愿望,也说明了纳西先民对木石崇拜的部分原因。在东巴文化中,纳西先民还认为树木生长迅速,特别是枝叶茂盛和能开花结果的树木有着一种特别的属性。人们认为他是繁衍和增值的象征,反之,如果大树上掉落下来青枝,那么人们就会认为有人将要死去,是将死的前兆。于是在纳西族居住许多地方人民都会向树木祈求福泽,希望自己的氏族也能想树木一样繁盛。这些都是从木石本身所具有的基础属性上来了解的,也是纳西先民崇拜木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木石的内涵

除了以上对木石本质的了解认识到木石崇拜的部分原因外,在纳西的东巴古籍中也记载着许多有关木石崇拜的事迹。纳西先民在选择祭坛的时候必须选择四周林木苍翠的村旁高地,坛上则要插祭树、竖祭石,以树木和石头代替有功于民的先祖英雄。纳西先民们为什么要用石头和树木代表有功于民的先祖呢?据老一辈的介绍是因为在远古的时代,那是人们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要靠天然的自然物来存活自己,而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没有正确的认识,有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使他们十分的敬畏和惊奇,在依赖和畏惧感交集的情况下,先民们便产生了对树木和石头等自然物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部落间的斗争也随之产生,某些部落的首领因为在战争中表现出了超人的勇气和才能,受到了氏族或部落其他成员的赞颂和尊敬。然而当时人们的思维,他们对主客体的认识还十分的有限,对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分不出什么区别,人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对立关系,他们亦全无认识。他们把石头和树木等自然物都当作想自己一样有生命、感情和意志,因而也就把那些有功于民的英雄先祖比做直立云间的松、柏、栗树,而英雄们的功绩也会像巨石一样永世长存,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木石崇拜的产生。

在东巴文化中,凡是提到木的地方都会提到石,木和石是紧密相随的,如:在神坛上与柏枝放在一起的是白石;与术寨中的竹枝和银桦枝放在一起的是长着青苔的绿石;与鬼寨中黑杆的“朴朴”放一起的是黑石。在东巴文化中,石和一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石和木一样是与东巴文化反映的纳西先民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东巴古籍记载:“在道场设置中发现,东巴们在设置地上的鬼族和神坛上术族村寨的时候,是通过设置其村寨的栅栏来实现的。东巴们在设置鬼寨和术寨时候,先用小木杆围成一个圆形,并讲这些设置叫做课,意思就是栅栏。栅栏外面又插上削尖的木杆和竹枝。这种尖头的木杆及竹枝叫做起,意思就是竹签或木签,这种签子是用来保护栅栏的。栅栏之内是一片空地,空地中插有代表村寨各个成员的木牌画,如此的设置在东巴古籍中叫做乌,正是纳西族“村寨”的意思。”显然,东巴们设置这种栅栏是想在东巴道场中再现人们曾居住过的村寨。在设置这种村寨的过程中房居却被忽略了,只有代表村寨的栅栏和它外面的签子作为村寨的替代之物。

由于栅栏所围就是氏族村落,所以在频繁的氏族战争中村落的安全便显得更加的重要了。表现在东巴古籍中,栅栏和保护他的竹签便拟人化,成为了氏族的保护神。在东巴道场中,人们设置鬼族和敌对氏族的栅栏和签子,然后念经诅咒它,并将这种象征物用法刀砍掉,希望敌对氏族的栅栏和签子也像道场中的栅栏和签子一样不堪一击。如果在道场中设置的是自己氏族的栅栏和签子,哪么就会在这些栅栏和签子面前贡上贡品,念颂经文,希望自己氏族的栅栏和签子能给氏族带来安宁和幸福。这样,氏族村落的栅栏和签子便上升到了各种祭坛之上,成为了人们所崇拜的东西。

但是,在东巴设置的道场中,不是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能设置这种栅栏和签子的。在一些比较简单的道场中人们便只会使用几根树枝表示这种栅栏和村子,这种复杂的栅栏设置便在一些地方得到了简化。例如:术氏族,纳西先民认为他们是居住在洼地和阴坡上的氏族,因此,用桦枝和竹枝作为他们氏族村落的栅栏的标志。鬼族,纳西族先民认为他们居住在黑暗的地方,因此,用黑杆的一种朴朴作为他们氏族村落栅栏的标志。人类和神在东巴文化中是相通的,因此他们都用生长在高山颠上的柏枝和栗树作为氏族村落的代表。

在东巴古籍《懂埃术埃》等与氏族争斗有关的书籍中提到过这样的说法,懂和术两族以前没有争吵,没有任何的战争,也没有因战争而死人的事,但懂和术两族却因为争夺神树含依巴达树而引起了斗争,为移动石头而结下了仇恨。在这里,含依巴达树是指象征丰收的树神,石头则指作为氏族领地界限而设置的界石。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东巴文化的形成时期,纳西族先民不但有了以栅栏围起的氏族村落,而且还有了以石头为界的领地。石头和木也作为氏族村落和领地的象征出现在了神秘的东巴文化之中。

那么,为什么作为氏族领地的界限的石头反映到东巴文化之中就会成为一种人们所崇拜的东西呢?在东巴古籍《懂埃术埃》中说也有过这样的说法:“美丽懂祖住在苟目森孜地方,建下了白石砌的九个寨,懂族住在懂地方;美利术祖住在尼择扣坡上,修建了黑石砌九个寨,术族住在术的地方;懂和术之间黑白不交往,飞鸟不往来。”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在当时各个氏族之间已经有了严格的界线。在另一部东巴古籍《高勒趣招魂》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高勒趣及父亲窝高勒到术族的地方趣狩猎,父亲窝高勒被美利术族捉住。冬天将他放在冰水中,夏天又将他放在火塘上”,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各个氏族间逾越了界限所要受到的严厉惩罚。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东巴古籍中也有记载,据说人和术本来是两兄弟,天地同是他们开辟的,但术却占有了山上所有的树以及所有的河流,在一块土地上术盖起了9座房子,当时的术无处不占,人类已经没有了立足的地方了。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和一些以前西南少数民族占有土地的形式差不多。而且一个氏族占有了一片土地以后,氏族之间的争端就会不断的发生。这种氏族间的争端一旦发生,最初还可以协商解决,最后便要付诸于武力。在很多东巴古籍中也有关于争端的记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供俘虏食用,所以被抓来的俘虏无论是因为什么争斗战胜的一边总会把俘虏全部杀掉,而将对方的财物和领地占为己有,战争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得俘虏,而是为了占有地方和财物。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氏族领地的安全便成为了当时人们所更为关注的问题。同时作为氏族领地界限的石头也出现在东巴们的供台上,它和表示氏族村落栅栏的木一样,享受人们的供奉,先民们都希望这石头能给人们带来氏族领地的安全。于是从另一个侧面形成纳西族先民们对木石的崇拜。

三、木石崇拜的意义

通过对纳西族木石崇拜的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纳西人民对大自然的尊重,在他们的心目中,万物都是有感情和生命的,是神圣的象征。我们应该在对木石崇拜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通过道德习俗来规范和约束自己,以便我们能保护好自己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实很多人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作为生命的有机体,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如果失去这个平衡,人类的生存条件就要恶化。从中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之间应该有一个均衡的秩序,这一点在纳西先民对木石的崇拜中就有了深刻的体现,正是因为人们对木石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也促进了丽江作为绿色城市的迅速发展。同时,在对木石内涵的不断发掘中,也可以感受到纳西先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热爱和保护自己的家园,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结语

千百年来,纳西族的东巴们倾注自己的智慧之汁,在用东巴文化传承教义的同时兼收并纳历代文化成果,纵横思维,著书立说,写下了许多的东巴经典。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东巴文化。木石崇拜作为东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里通过自己的一些见解结合历史资料来对它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木石崇拜的了解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神秘的东巴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并通过它的道德规范性来约束我们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大烈,杨世光.东巴文化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2]和正才(读经).高勒趣招魂[M].赵净修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63.

[3]和正才(讲述).懂埃术埃[M].李即善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63.

[4]和志武.纳西东巴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5]李国文.东巴文化与纳西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讨 下一篇:传统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