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大宗师》“真人”形象

时间:2022-08-03 05:01:51

【前言】浅析《庄子·大宗师》“真人”形象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 古之...

浅析《庄子·大宗师》“真人”形象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庄子・大宗师》中的“真人形象,阐述了其中蕴含的庄子对“道”的追求,以及“齐万物,一生死”的哲学思想,展现了庄子力图塑造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想人格,并就庄子理想人格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作以探讨。

[关键词]庄子;真人;理想人格

庄子塑造的理想人物形象,在书中有“至人”、“神人”、“圣人”、“真人”四种表述,而其中表述的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还是“真人”。在《庄子・大宗师》一章里,庄子不仅对“真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一一概括,并且运用讲故事的方法通过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具体化了他对“真人”形象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对“真人”的推崇与赞美,展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理想人格。庄子的哲学更关注的是人的内心,笔者认为,可以称之为一门“心灵哲学”,那么“真人”则成为了庄子心灵哲学的载体,“真人”承载了理想人格的所有表现,涵盖了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纯的一部分,这也是庄子所要表达的。从而,“真人”成为了庄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本文将通过对《庄子・大宗师》中“真人”的剖析,着重探讨庄子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一、何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开篇便平铺直叙的讲起“真人”,比较详细的阐述了“真人”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1](p.168-169)

在这一段文字中,庄子用浮夸、浪漫、神妙的笔法向我们直接阐述了真人的特征。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崇尚“真”,“法天贵真”作为庄子最重要的思想,重在追求人的自然属性,强调可贵的是自然的本性,人只有无为才能顺应时物,才能不被外物和世事所累,才能保全“真”的实质。正如《庄子・渔夫》中提到的“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者,所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1](p.823-824)庄子的“真”强调的是契合天意,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强调的是浑然天成,不经人为的改造和雕琢;强调的是自然之美,一切顺应自然。

面对人世间的纷纷扰扰,能够达到庄子心中理想境界的唯有“真人”。“真人”,即得到真知之人,真知便是对“道”的理解和认同,所以真人就是得道之人。在这一段,真人的表现从内在德行的角度来说,不以众欺寡,不居功自傲,不思虑图谋,不为过懊悔,不为赢得意,从应对外部环境的角度来说,他已经超越了平凡人的境界,他在高处不会害怕发抖,碰到水不会沾湿身体,遇到火也不觉得热。真人不在乎生死,没有烦恼,无拘无束的面对自然中的一切,从内心上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容颜淡漠安闲,行为举止适应世间万物的规律。在这样夸张的描写下,庄子想要塑造的真人的形象和人格特征被清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庄子看来,真人对待自己、世界万物都是淡若止水的,这一切的一切来源于真人已经通晓了凌驾于万物规律之上的“道”,庄子认为,只有智慧通达到能了解“道”的人才能做到这样。这样的真人洞察世事,知晓天与人的作为,忘记了人间的生死、苦乐、得失和毁誉,他集合了“神人”、“至人”和人的所有优点。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1](p.168-169)

在论述了真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后,庄子对“古之真人”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那就是“天与人不相胜也”。在久远的古代,人对于“天”怀有一种深深的敬畏之情,儒家思想里更是把“天”看做具有生命意义的生存世界的本原。在庄子的思想中,他把儒家的“天”升华为“道”,把“天”蕴含着的自然提取出来,总结自然万物规律,汇总成“道”。无论喜欢与否,承认与否,与人相似与否,“道”都亘古不变的存在着。真人做到的,就是与“天”不对立,与“道”不相逆。在庄子眼中,人为了更好的生存,追名逐利,制造机械,饲养牲畜做农活,这些都是与“天”相对立的,都是违背了自然意愿的。“真人”身处人世间,自然也有其人间性情,但是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本真,一切发自内心,顺其自然,将自己融入自然。所以,真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对立,达到了庄子理想中的“天与人不相胜也”,达到了天人合一、无欲无求、超越生死、顺应万物的人生境界。

二、“真人”形象及理想人格的塑造

在《庄子・大宗师》中,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把庄子倡导的超脱忘尘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初看时令人诧异,理解后令人彻悟的“真人”形象描述,让庄子的理想人格浮出水面。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1](p.188-190)

在子舆、子来生病,身体发生奇怪变化时,子祀、子犁仍然可以淡然处之,在生死问题上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超越与豁达。他们相信自然的形体是让人用以寄托的,认为鼠肝、虫臂都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人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有了“人”的概念后便认为鼠肝、虫臂都不正常,其实这不过是人类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把人的要求强加给了自然,而鼠肝、虫臂的存在本身就有其存在的道理,这都是自然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凡人都是乐生而厌死,所以庄子们才用荒唐的语言来表明死与生其实是一样的,在庄子看来,凡事始于“无”,从无到有,那么世间万物都可以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这种安于时运,顺应自然变化,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看做一体,看做自然而然发生的思想不正是庄子的思想中的“齐万物”么?由此,这四个人物形象也可以看做庄子“真人”形象的第一代表。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1](p.193-194)

在世俗的观念中,死亡是一件让人悲痛不已的大事,但在庄子的道家理论中,生只是意味着自然赋予人的形体,赋予人的操劳和种种权利,死意味着对自然本真的还复,这一切都是天的安排,都是生命的自然本性。所以当子贡质疑孟子反、子琴张二人对尸和歌是失礼之举的时候,两人反而相视而笑,是因为他们根本认为不必有这种礼数的约束,这些都是人为添加的无用之物。在这一段中,可以明显看到庄子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抑制,庄子借孔子之口颂扬了他的道家思想,点出儒家在世俗之内,注重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和世俗礼仪,而道家则遨游在世俗之外,把生死之看做多余的毒瘤和溃破。正如后文提到的,如同鱼在江湖中,人是时时刻刻处于“道”中的,感觉不到并不意味着“道”的不存在,反而“道”对人,对万物来说都非常重要,它是所有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根本所在。庄子借孔子之口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生活理想,即在“道”中相处,一生坚持学道、体道和行道,忘记自己的躯体和主观臆断,忘掉尘世间的是非对错。孟子反、子琴张这两个人物形象恰恰表现出真人也有真性情,但他们不计生死、不加约束、顺从于内心所向,坚持“一生死”,是庄子塑造的“真人”身处人事间却坚持“道”的人物形象。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

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孰先,不知孰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1](p.199)

在举出四个“齐万物”的真人形象和两个“一生死”的真人形象后,庄子又为我们塑造了孟孙才这个人物。母亲过世,他随大家一起哭泣但是又不哀伤、悲痛,不被繁琐的礼数所牵绊。他表面的行为举止是世间常人的做法,但他的本质其实早已超越凡人。颜回的心灵尚未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才会指责孟孙才“无其实而有其名”。这个人物形象的创造似乎只是为了向人们说明,人如果可以顺应自然的安排,随之变化,便能进入“道”与自然合为一体。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1](p.205)

颜回这个人物形象,在庄子的书中大多数时候被用来贬谪儒家思想,但是在《庄子・大宗师》的这段对话中,颜回不断学习领悟,通过努力提升自我修为,终于达到了忘记肉体,融入“道”中,随之变化。庄子在这里提及颜回,就是想说明,不论一个人现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身份地位,想要拥有智慧,想进入逍遥自在的“道”,首先就要把生死置之度外,把钱财利禄、把名誉地位置之度外。在颜回尊崇效法的去掉偏好,废弃聪明,不固步自封之后,也成为了“道”家的一员,同时也可以说成是“真人”形象之一。

庄子崇尚道,追求道,他通过“真人”形象的描述与塑造,为后人呈现了一种精神自得型的理想人格模式,庄子的理想人格即逍遥人格。道家的最高典范是“真人”,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清静,无为,不争。到了庄子,进一步把“真人”标准升级为“齐万物,一死生,逍遥无待”。他所倡导的这种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不为外物所累的超然品格和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念,都是庄子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现今这个科技文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过多的欲望和功利主义已经迷惑了我们的双眼,庄子的“真人”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给我们开辟了一块心灵的净土。

三、庄子理想人格的现实意义

1.精神自由

庄子虽然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但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生动有趣的文学风格。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生存方式上崇尚顺其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追求的是绝对的精神自由。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并没有把道家同儒家思想一样重视,对道家思想分析的篇幅明显少于儒家,但在笔者看来,道家思想仍然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说,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散发出来的魅力和影响力是后人无法忽视的。

2.开放融通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儒家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学,要求人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冲动,用高尚的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而道家则目光直指天道自然,力图在万物自然竞争的环境中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和谐。这种哲学思想明显更具有开放性,更能开阔人的心胸,更加接近自由艺术的真谛。庄子用他塑造的理想人物性格和深刻的哲学底蕴,为后人开辟出一片新的精神天地。他的理想人格创造了一种遁世求真,全心全意地追求生命价值的人;一种归依自然,在山水之间独善其身的人;一种逍遥自得,把人生意义建立在精神丰满的人。庄子的思想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苛之间,给中国人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拥有自然本性的的,它是反对人为的约束管教的,它保全了人生存的自由。在不断求知,不断求“真”的人们看来,道家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庄子的思想最为适应创新力的需要,最能迎合人内心世界对自由的呼唤。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4

[2]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3]李振纲.生命的哲学――《庄子》文本的另一种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

上一篇:酚磺乙胺致药物热30例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捻震法为主治疗乳腺增生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