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也要花点翻译功夫

时间:2022-08-03 04:38:11

诗歌鉴赏也要花点翻译功夫

中小学的古诗文教学以及中高考一般只要求文言文的翻译,没有人提出诗歌(词或散曲)的翻译。传统的诗歌教学重视朗诵、默写和意象的识别、意境的把握、形象的分析、风格的体悟、主旨的归纳、手法运用及效果的探究等。从具体的教学实践看,必须提出并重视和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在对诗歌进行教学和训练时,要刻意引导学生在翻译上一定过关,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细致、实效、持久的训练。

所谓“诗歌翻译”,实际就是对整首作品在深入把握、全面理解、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合理自然、流畅完整、基本体现原文内容、意境、结构、情感和风格的书面文字或心中想到而且口中也能大体说得出的语言,即“心译”。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文言文在扫除了字面障碍后对主要内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歌却不然;诗歌不同于现代散文、小说、戏剧,也不同于现代白话诗,现代的这些作品,除一些含蓄深刻、意蕴丰富,运用特殊的手法,如比喻、象征和联想等寄托其特有的信息的短语、句子,字面上的意思理解起来并不费力,但古诗不同。上句理解了不一定理解下句,上下句理解了它们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未必懂,整篇作品各句大意把握了,不一定理解隐含在背后的更多的信息,意象清晰了不一定能掌握其自身形成的特有的意境,进而理解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等等。从教学实践看,学生诗歌鉴赏题得分率相对较低,他们往往感到头疼,觉得无从下笔。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对整个作品缺乏全面理解,看不清或不能全面把握其内涵。因此,有必要在诗歌教学中或做诗歌鉴赏题前引导学生做一番“翻译”工作,把诗歌“翻译”作为做好这些工作必过的硬门槛。

高考考纲要求什么,高考实际考了什么,现以江苏2009-2010年为例。江苏高考考纲表述为:“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考查材料的选择,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和作者,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近两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答案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提供)(2009年)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答: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答案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提供)(2010年)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评析:2009年的试卷选的是岳飞的一首词,难易适中。对岳飞这位抗金英雄,学生应该十分熟悉并且非常景仰,不但在历史教科书中学了,江苏考生还在高二的选修专题《唐诗宋词选读》中学习了他的一首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作品《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而且,岳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灵魂深处,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作品,对学生人生理想的确立也会发挥很好的导向作用,这样看来,选材上体现了试卷应有的良好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作品共出了三道题,第一题针对考纲的第一点,考查的是“表达技巧”;第二题也是针对考纲的第一点,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这里自然涉及到诗歌鉴赏中回避不了的意象、意境问题);第三题针对考纲中的第二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这里仅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归纳,没有进一步要求考生再对其进行“评价”。2010年试卷选的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绝句。王昌龄,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怀。这是一首送别诗,悲而不凉,凄而不哀。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考纲上的第一点的“把握作品内容”,同时兼考了名句默写。把名句默写放在这里考查,别有创意,因为这里有两个答题点,一是确定作品点明季节的词语,这不仅仅是常识问题,更是对整体信息理解把握;二是顺便进行知识迁移,默写《雨霖铃》中对应的名句,两个答案之间互为映证:四句28个字中只有“橘柚香”三字能体现季节特点,也只有这个季节才有这样的水果飘香,而后面默写《雨霖铃》中的名句题题目已经暗示考生,要“由送别季节”联想。柳永的这首词学生已学过,知道是秋季并不难。第二小题主要从叙事写景上让考生把握作者的深层情感,即此时的心情。答案是“悲凉”,应对考纲上的第二点的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三小题考查范围是诗的三四句,考查的是理解作者运用的手法及产生的抒情效果。第三句的“忆君”的“忆”的主体是作者,四句“愁听”的主体是友人魏二,也只有这样才符合情理,同时题目也有明确提示。“代为之思”,谁代谁思,当然是作者代友人,猿声响彻于友人的梦里,于是引发友人对“我”的思念,友人的思念更增添了我的悲伤,相互村托,更为深沉悲慨,效果更好。此题考查的要点是针对考纲第一点中的作品形象和表达技巧,第二点中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从这两年考查的内容看,学生能得高分确实困难,因为他们往往对作品本身不太理解,有时囫囵吞枣,朦朦胧胧,有时即使理解了但又不到位,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要能在诗歌鉴赏题上有所突破,必须善于打通文意,把握整首作品的大意,形成在较短时间内把整篇作品较准确全面翻译出来的能力,当然这里不是要求学生像做文言文题目那样做书面翻译,而是能心译,即心领神会,将整篇作品的大意连贯、清楚、准确、明白地在心里勾勒出来,想得越清楚,越仔细,越周到,答起题来就越容易,越到位。那么,怎么翻译诗歌?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现将2009――2010年的江苏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及译文(江苏教育考试院提供)和上面引用的2009――2010年诗歌鉴赏的译文(笔者译)放在一起,以便对两者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译文: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文: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译文: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2009)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译文: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我这种人喝酒取乐了?(2010)

2009年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译诗:

我登临黄鹤楼,向遥远的中原大地望去,禁不住无限感慨:荒凉的烟雾下,有许多我们的早已残败凋零的城郭,它在金人的铁骑下时隐时现,令人不堪回首!我又回想起当年这里的景象:精巧的楼阁千姿百态,巧夺天工,鲜花层层遮掩,绿柳道道环绕,到处美不胜收!特别是皇家苑囿更是令人心驰神往,万岁山前仕女如织,踏青赏花,车水马龙,蓬壶殿里伶人乐工,尽情演奏,各种乐声嘹亮悦耳,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今天,敌人骑兵的铁蹄踏碎了大宋人民美好的梦想,京城内外,号哭遍野,大河上下,妻离子散,凄风苦雨,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自己的军队在哪里?为什么不去前线杀敌?告诉你,可怜的士兵早已死在敌人的刀剑下,血肉之躯润泽了敌人锋利的刀刃;我们的人民惨死在荒野的郊外,填满了道道沟壑。令人悲伤的是大好河山尽管还是原来那个样子,可是放眼望去,人烟稀少,满目萧条,家家沉寂,村村寥落,我的心碎了。苍天啊,我岳飞什么时候能得到皇上恩准,带着精锐部队,跃马扬鞭,用长枪刺向敌人的心脏,用大刀砍下贼人的头颅,彻底收复中原,恢复大好河山,扫荡妖氛,澄清玉宇?有一天当我实现自己的理想后再回到这里,再到汉阳汉口痛快一游,然后骑着黄鹤飞览天下,逍遥自在吧。

2010年王昌龄的《送魏二》译诗:

在橘柚飘香的深秋季节,我的好友魏二即将离我远行。于是在那高高的酒楼上我俩借酒浇愁,难舍难分!酒,是最好的送别礼物。不知喝了多长时间,舟子终于催行了,朦胧中我牵着朋友的手登上了早已停泊在江边的小船。江风猛烈裹挟着阵阵苦雨,我们的酒意去了一半,顿时感到全身冰凉。是啊,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风浪推着小船,慢慢地驶向远方,朋友的身影逐渐小了,模糊了。孤独的我思绪也随着朋友漂去,魂牵梦绕。我想,今晚,朋友将漂到月光照耀下的湘江潇水,那里,凄清悠长的猿猱声定会惊碎朋友的美梦,醒来后他会更加愁苦忧伤,他的愁苦也会更让我痛苦不堪,我俩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两者的翻译有何区别?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翻译常用的方法为五个字:留(保留)、删(删除)、补(补充)、调(调整)、换(替换)。这同样适用于诗歌,不过文言文的翻译要求直译,即字字对应,句句落实,也就是译文的字数基本不多于原文的2倍,而诗歌则不然。从上文看,《满江红》译后约450字,是原文94字的4倍多;《送魏二》译后的文字约250字,是原文28字的近9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由诗歌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诗,在中华民族文化长廊中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是艺术百花园中一株醉人的奇葩。虽然可以将诗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但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抒情诗,“诗言志”,“歌永言”,诗人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都塑造了一个自我形象,表达了自我特有的情感、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因此,翻译尽量要用“我”字,把主体内容变成“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两篇作品不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泉水在喷发吗?诗歌,由于体式的限制,只能在规定的字数,规定的篇幅中运作,这就决定了她的高度含蓄,以少胜多,句与句之间,片与片之间往往是断裂的,翻译时要适当加以想象和联想,巧妙补充,把一个个散碎的意象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美的意境,体味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如果说诗歌是块高度浓缩的饼干,那么翻译的过程就是个还原的过程,就是将这块饼干放在水里“浸泡”,是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原来不连贯的连贯了,把单调干瘪的变成圆润丰满的,字数自然会成倍地多起来。

如果我们平时在教学和训练中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努力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和习惯,看到诗歌立即能在知人论世,在关注注解,留心诗题,看清题目的基础上做好心中的意译(笔译当更好),适当想象,必要调整,准确补充,巧妙拓展,展现完整的原始画面,感悟丰富深刻的内涵,再做后面的题目来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上一篇:人本管理在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库藏股法的母子公司交叉持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