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要求与现代大学探索

时间:2022-08-03 03:33:50

现代生活要求与现代大学探索

作为现代大学,其教育和教学要在保持历史已经形成的优良传统外,既要研究如何更好地让学生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校园文化的营造,更要研究如何教育引导学生应对现代生活的“两面性”,建立一个较为通透的认识和参与的基本态度,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和走上社会后,尽可能从生活中汲取正能量,尽可能避免负能量的消极影响。党的十报告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26北京教育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尖锐指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中央的要求和钱教授看似偏颇但言语中的担忧,无不说明了今天大学要重点进行的教育是什么?今天的生活是一个越来越难认识、越来越难思考、越来越难把握,但又必须去汄I只、必须去思考、必须去把握的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通过自已独到的、辨证的思考而得出的支撑自己生活意义的精神独白,没有积极参与,守住底线,具有耐受性、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统一的把握生活的准则,则很难形成现代生活要求的“态度决定一切”。所以说,大学在今天承担了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部要多得多的使命和期待。要较好地完成在大学阶段对人才‘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丰富思想的培养。一个在大学阶段没有形成丰富思想的人,没有完成“精神内存”的人,就好比一栋已盖成的大楼,它的支柱当中缺少高质量的钢筋或根本就没有钢筋。一栋楼没有高质量的钢筋在混凝土中做支撑,一旦遇到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就会倒塌。

一个人在大学阶段没有建立起“精神内存”,就不可能建立起正确的既能适应社会也能以正能量影响社会的积极人生态度,那么他的成长和发展道路就很难设想。教育在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不怕困难挫折、勇于向前的人”方面,面临着重大挑战和难度。现代大学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当更加重视学生思想和精神的化育。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需要自上而下的全社会的统一认识和统筹谋划。但学校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大学的教育肯定包容了教学,但教育所要实现的对学生“做人”方面的提升与标志同教学所要实现的专业目标还是有区别的。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创造者和思想者,这也是在今天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全社会对大学的期待目标。大学应当自觉地为实现培养人的最高目标而有所担当、有所创新。大学的教学是培养人的根本性环节,也是把教育内容和目标分解在具体推进和落实过程的一个系统实践。大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要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受到许多方面的挑战。在今天新媒体和资讯铺天盖地的环境中,一名教师的教学,除了专业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必须教授给学生以外,还必须对学生有“学"的引领,给学生以如何学、怎样高效地学;如何在学的过程中尽早打开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初步完成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框架和体系的建立;如何培养学生站在高处“看”和“想”的意识和头脑,即重视“看似无用却无不用的”哲学思辨素质的形成;如何教会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上的前瞻性思维方式的自我养成,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万变不离其宗”的做学问和做人相统一的遵循原则。从大学阶段开始,就要让学生有一种高度的自觉,即专业的功夫必须下实了,“取巧无以成大才”,熟能生巧是成大才的基本功。

以上的论述看似和教学中的知识传授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在目前,教学的最优化只有在以上方面得到体现’才能说教师具有前瞻思维和创新意识。教的最优化并不仅是知识的直接高效传授’而是包含了对学生“选择”学什么和如何去适应飞速变化的社会对学生所提出的学什么的要求的指导和引领。只有这些如何教学生“学”的过程和效果感动和武装了学生,才能说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了主体作用。也可能是大环境中的某些趋势和人们在竞争中唯恐被边缘化的感觉形成了非良性的互动,从某些方面看,现在的教育,学校、家长都在明明白白地全力培养着只会“来料加工”,容易看得见显性能力的“手工业劳动者”,这种现象在艺术教育的领域中表现得更甚。总的说来,教和学的关系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变得深化了。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的效果也必须体现在学生的‘会学”“能学”“善学”和‘好学”上。给学生“猎枪”而不是“猎物”的警语,在今天对教学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现代生活的要求是人们约定俗成地从社会变化的现实中提炼出来的关于人们如何更好适应社会需要,发展和提升自身的一个目标要求。现代大学把这种时代的要求作为一种参考,改革和设计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融进这些理念和思想,是结合社会需求,满足大学生需要,契合整个社会期望大学生能更好地成才的心理的创新之举。

作者:闫拓时

上一篇:法律事务专业国际法教学探微 下一篇:中国文房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