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互文性

时间:2022-08-03 03:01:53

【内容摘要】随着比较文学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不同特质院校的基层比较文学教学面临着一些或同或异的问题。文章针对艺术类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学,就其中跨学科研究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和所得简略梳理,提出了“跨学科互文性”是艺术类院校比较文学教学的理论支撑这一观点,以期促发对不同性质院校、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文学教学的关注。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互文性 艺术类院校比较文学教学

比较文学兴起100多年以来,在学科理论观念建构、具体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很快成为一门世界性的“显学”。但同时对于比较文学学科的定位、学科的内涵与外延等问题进行的理论探索与争论也从未停止过。这种理论观念层面的困惑、质疑和争论势必会影响到不同层面的比较文学教学活动,而在很多非文科类院校开设的、针对本专业学生的比较文学课堂教学尤其会受到影响。本文拟就艺术类院校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教学谈几点想法。

一、艺术类院校比较文学教学重点关注领域的置换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中提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①中国学者杨周翰在为《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所写的序言中指出:“按照比较文学的一般定义,它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国别、不同民族或不同语言的文学的比较研究;它还包括文学和其他学科、其他艺术或其他表现领域之关系的研究”。②

学者们之后梳理出了跨学科研究中的几大板块:文学与艺术、文学与社会科学、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等。半个世纪以来,跨学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论在理论建树、个案研究还是在基础教学中都已成为不可忽略和小觑的重要领域。现如今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构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三大基本途径已是比较文学界的共识。

但是,因为“理论建构的不足和知识结构的陌生,势必导致‘跨学科研究’在个案研究上的缺憾”③,这也导致了在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跨学科研究远不及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风头强劲。但在非文科类高等院校中,因为学生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独特性,将使他们更加关注跨学科研究这一内容。而在艺术类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简略厘清比较文学的内涵、外延后,以文学创作、作品为研究背景的主题学、文类学、译介学、比较诗学等内容,有必要置换为跨学科研究,尤其是其中的文学与艺术这一领域。

二、艺术类院校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教学的理论困惑与突破

对于比较文学界内的研究者,就学科观念的建构、跨学科研究等本体性问题进行前沿性的理论探讨和争论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艺术类院校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比较文学教学而言,把握跨学科比较研究中“跨学科互文性”和“跨、超”两点更有价值、也更有实践意义。所以面对来自不同时期、国家比较文学研究者关于跨学科研究的不同声音,在艺术类院校的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教学中,适当放弃和执著坚守并不相悖,而恰恰是可行、有效的教学理念。

这里“跨学科互文性”一词受启于“互文性”。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一词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所谓互文性,就是放弃那种只关注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传统批评方法,转向一种宽泛语境下的跨文本文化研究。这是一种强调多学科话语分析的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视野中,跨学科研究的对象指涉文学与不同学科的诸多“文本”,我们不妨将文学中的文本和不同学科(尤其是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类)贡献给人类的成果都称为“文本”,即广义上的“大文本”。这些“文本”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宝库,它们之间或直接、或间接地存在着某种联系,抑或以不同的学科视野昭示人类的某些共同特质。如此,比较文学研究视野中,对文学与其他学科“文本”关系和异同质的探寻与梳理就是一种“跨学科互文性”的探究。基于此,艺术类院校的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教学就寻到了理论支撑,且可以做出相应的放弃与坚守的调整。

一方面,放弃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理论争论的艰难梳理和界定。另一方面突出跨学科研究思维和关注意识的培养,力图坚守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跨学科互文性”和“跨、超”的特点。

雷马克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④陈惇先生说:“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既可以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关系”,也可以研究“它们之间的互相阐发、互相印证的关系,为的是更好地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蕴含和文学发展的规律⑤”。对比较文学研究而言,跨学科研究的最终所归和研究指向是文学本体,这是当然要强调和时时警醒的。但要实现研究之后有价值的文学本体回归,对于其他学科的观照就必须是“跨学科互文性”的平等视野。

要实现文学与其他学科真正“互文性”关系的研究,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给予各个学科以平等的视野,这正契合了比较文学是跨越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在全人类视野下进行的一种大对话和大沟通的共识。

我们必须承认人类是一个整体,人类的精神文明是一个异中有同、和而不同的整体;各民族、各种族是人类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各学科也是人类精神文明领域中平等的组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面对许多问题,人类需要以超越性的全局眼光和人类总体的观念来关注和寻求解答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必须首先营构超学科的总体观念和各学科的平等对话意识,这即是“跨学科互文性”的基底。这样比较文学研究者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才能以总体的、平等的观念审视不同学科间的关系及各自的特质,也才能在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梳理之后回归到更高层次的文学研究本体上,而其他专业背景的研究者也才能借助与文学的学科平等对话回归到他们的研究本体上。

正是基于此,在艺术类院校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教学中,强调的是文学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艺术形式间影响与渗透的交互性,即一种跨学科的互文性。在界定了比较文学领域内文学与艺术研究的文学文本回归后,并不强求这些有艺术专业知识结构和背景的学生都回归到文学发展规律和文学作品的蕴涵上,因为在这种平等的学科对话中,其研究的最终指向也赋予了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以相通的人类学旨归。

有了文学与其他学科跨学科互文性的意识铺垫,再去关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跨”,就会更加认同“跨”的两端或多端学科虽然有各个不同的学科特点、发展规律,但因为都是人类意识领域平等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才会在直接的影响和渗透关系之上有着互相阐发、印证的可能性。

三、艺术类院校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教学的放弃与坚守

由于艺术类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独特性,在对其进行的比较文学教学中,适当放弃某些学科理论的建构,而在比较文学的核心观念、研究思维和比较意识层面做出坚守是必要的。同时适当放弃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中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梳理,而对文学与不同艺术形式的关系研究进行坚守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关系的比较研究中,放弃唯文学中心的学科拘囿,以平等的人类学视野沟通、突破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因为媒介手段、发展历史而带来的学科边界,梳理、扩展出更为宏阔的研究景观,将为艺术类院校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教学提供新的研究契机和视野,也更加适合艺术类院校学生跳跃、发散性的思维特点。因此在艺术类院校针对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比较文学教学时做出适当的放弃和坚守应是较为明智的。

注释:

①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 .

②杨周翰.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序[M].//乐黛云,王宁.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 .

③王福和.比较文学教学的跨学科思考[J].高教与经济,2011.24(4):33.

④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M].//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

⑤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9.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上一篇:新媒介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跨国传播的非言语策... 下一篇:微电影的历史机遇与实践创新——金光教授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