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种植“乡土课件”的制作

时间:2022-08-03 02:35:51

农技种植“乡土课件”的制作

有关农技种植方面的“乡土课件”是基层制片人员“必须拍且必须拍好”的一个重要片种。不仅因为农民们喜欢利用课件这种形式学习新技术,而且还因为“乡土课件”是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为此,各地区都根据自身情况制作了大量这样的乡土教材。

但笔者发现,在这些“乡土课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制作粗糙、层次模糊的问题,而这样的课件势必会影响到农民们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在这里想就如何拍好农业种植“乡土课件”问题谈谈自身的经验和看法。

制作“乡土课件”的两个把握

首先是要把握好课件的选题。农业种植“乡土课件”的选题一定要紧紧围绕着本地区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的需求展开,脱离了这个原则,课件的创作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了确立农技种植“乡土课件”选题的四点要素:第一要素是考虑新技术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因为这是农民们最关心的问题,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市场。第二要素是考虑该技术有无同类题材专题片。如果准备拍摄的题材市场上已有,再劳神费力重复制作,只能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要素是考虑有没有技术保障。因为能否拍摄到科学种植技术应用的全过程,是关系到农业实用技术片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第四要素是考虑该技术有无推广价值。2006年,我们新疆省巴州电教处拍摄了一部关于红枣优质、丰产栽培的实用技术片。之所以确定这个选题,是因为若羌县的优质红枣在本地区的评枣大会上获得了金奖。他们生产的红枣不仅质量好,而且亩产效益接近了1万元,这比该地区一般的枣园亩产效益高出了两倍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原因就是若羌县在发展枣树种植上,采用了很多科学管理和施肥的新技术。巨大的经济效益显然触动了当地枣农们渴望致富的神经,燃起了他们学习若羌县种植新技术的欲望。农民们迫切的需求和同类题材电教片的奇缺,使我们很快确立了“若羌县红枣优质、丰产栽培管理技术”这个选题。制作完成的培训片不仅带动了一大批枣农增收,而且还使该地区形成了以红枣生产为龙头的庞大产业链。由此可见,“乡土课件”只有和农民需求、市场需求相契合,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其次是把握好课件的乡土气息。制作农技种植“乡土课件”的目的是为了让农民学会科学的种植技术。既然是科学的,就需要严谨、需要科学性。正因如此,很多制片人员常常被“科学”二字捆绑住了手脚,走进了“为讲技术而讲技术,为拍片子而拍片子”的误区,进而导致整部片子成了技术环节的罗列。打个比方,农民们有需求、有“胃口”,咱们也知道农民们爱吃啥,可是做的菜不好吃、难消化,结果也只能是浪费原材料。笔者认为,“乡土课件”一定要做出乡土的味道来,这样农民们才吃得下、吃得香。也就是说,实用技术片的语言和画面风格一定要讲求通俗易懂,要把科学性很强的语言尽量通俗化或口语化,这样农民听起来才感觉亲切自然,便于记忆。我们拍摄《红枣优质、丰产栽培管理技术》(以下简称《红》片)这部片子时,讲到枣树的栽培模式,就遇到了很多技术上的术语。如果当时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技术词汇放到片子里,相信所有观众都得被搞得晕头转向。于是,我们就找了几位有丰富种植经验的枣农,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把枣树的栽植方法、栽培模式、嫁接整形等较难理解的技术环节讲出来,并配以相应的画面实景。事后调查显示,很多枣农在掌握若羌红枣种植技术难点时都非常顺利。

拍摄“乡土课件”的两个要求

如果说把握住农技种植“乡土课件”制作的整体是赋予课件生命力的话,那么在片子的拍摄上抓具体,把细节展现得更充分,就相当于给课件注入了活力。一般来说,农业种植技术片的拍摄周期都很长,而且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因素也比较多,如果制片人员不能做好拍片的统筹工作,那么就很难将复杂的种植技术环节表现充分。

制片人员应深入了解所拍对象的新技术。由于“隔行如隔山”的原因,制片人员大多不懂得种植新技术。不懂,就难以抓住实用技术的拍摄要点,就拍不出好片子。因此,制片人员必须在拍摄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我们在拍摄《红枣优质、丰产栽培管理技术》这部技术片前,为了全面了解“若羌红枣”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做了四步准备:首先是邀请相关技术专家、教授参与到制作中来。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只有专家协助,才能保证实用技术片的制作质量;其次是请有成功种植经验的农民讲,我们做详细的记录;再次是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相关技术;最后是实地看,以提高对新技术的感性认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采访和充分的资料采集,我们全面了解了若羌红枣科学管理、施肥这些核心技术实施过程,以及关键技术实施的时间段,这就便于我们提前与高产大户协调、沟通,合理安排好时间,进行全程跟踪拍摄。

制片人员应学会拍摄科技片的各种技巧。由于农技种植“乡土课件”是围绕着技术问题展开的,而其受众又都是对科学技术理解力较弱的农民,因此,制片人员在拍摄时应特别注意,要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抽象的概念变形象”,以便受众能迅速理解一些技术难点,记住一些技术要点。比如《工业番茄钵盘育苗》这部片子,其中涉及到几处技术难点,如果实况录像,可以说不会有几个农民能搞懂。因此,我们就利用图表特技手段,把专家说的技术要点以“专家提醒”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农民们很容易就把这些难点记住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特技的运用有时不在于多,而在于巧。再比如,要让观众更直观地看到一株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就需要定点定焦拍摄,并运用快镜头来处理,这样,在几秒钟的画面里,就会看到一株植物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很生动形象,也可以让农民对整个过程有个全面的了解。

把抽象的变形象。在我们拍摄《红》片时,遇到要拍摄一组病虫害防治效果比对的镜头,小虫子很小,常规镜头根本不能把被摄体收进来。但如果只是用解说词陈述的方式作病虫害的效果比对,那么整个段落就变得太抽象了。因此,我们借助了放大镜对这组镜头进行了处理,这个段落的画面立刻就显得形象、直观起来了。

当然,无论是运用特技,还是运用辅助工具,都是为了把片子拍得更完美,让农民们更容易理解。因此一定要注意运用的合理性。尤其是特技,切忌花哨,因为滥用特技不仅起不到提升片子整体效果的作用,还可能会影响观众对画面信息的理解,画虎不成反类其犬。

(作者单位为新疆巴音郭勒州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上一篇:鹭岛明珠放异彩 下一篇:“三色远教”亮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