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导游素质的环境因素分析

时间:2022-08-03 12:31:26

影响我国导游素质的环境因素分析

导游是旅游资源和旅游者沟通的桥梁,是旅游产品质量得以实现和保证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导游人才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导游人才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导游人员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健康、和谐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还存在几个不利于培育高素质导游的环境因素。

一、旅游教育成为制约导游文化素质的瓶颈

导游职业,要求从业人具备必要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服务技巧和管理能力。文化素质是导游的核心素质。旅游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导游的主要途径。然而,我国现行的旅游教育存在轻视文化素质的倾向:

一是在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旅游文化系列处于可有可无状态。在现行高等教育结构中,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专业下的子专业,学校课程设置明显受到影响,重管理重经济重服务,旅游文化课程不被重视,甚至不开设。

二是导游资格门槛过低。一是指资格考试学历要求低,应试者仅为高中毕业即可。虽然不能说高中毕业生都文化素养差,但轻视文化素养的倾向确实存在。在越南,导游资格要求同时具有大学学历和导游专业学历,说明导游工作所需要的高文化素质已被越南旅游界充分认识;二是指导游资格考试文化内容的标准较低。

三是旅游教育系统对导游的文化缺乏继续培训。如果没有通过科学系统的旅游文化教育,导游只通过相对简单的导游资格考试,很难胜任导游工作。但要是能有较好的导游在职文化培训,也不失为重要的弥补措施。但我国旅游系统的继续教育基本流于形式,文化继续培训J也只能是空谈。

旅游教育系统轻视导游的文化素养,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导游只有专业技能,综合文化素质差,在实际导游时只能背导游词,不能艺术讲解缺乏美感,不能回答游客的提问缺乏机智,不能道出景点后面的故事缺乏深度,甚至只能靠绘“神”绘“色”来对付。

二、导游社会地位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在我国现阶段,旅游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旅行社大打价格战,以向游客让利作为招徕客人的主要手段,甚至出现“零团费”、“负团费”这样的畸形现象,旅行社自身如何难以生存,导游成为旅行社压力的转嫁器。旅行社减少导游应得工资,每月只给300-600元基本工资,出团每天补贴30-50元,有些旅行社不付给导游工资,甚至是零补贴、负补贴(导游向旅行社缴纳人头费),导游从游客的购物回扣中完成旅行社下达的利润指标及获得劳动报酬。旅行社通过这种薪金方式把市场竞争的压力大部分转嫁给导游。导游在实现自身服务价值基础上的合法和正当收入不但得不到保证,反而要通过导购拿回扣等不正当的手段来为自己甚至旅行社谋取生存收益。导游变成导购。成为欺客、宰客的代名词,社会形象大打折口,失去原本应得到的尊重和信任。

由于以上原因,导游工作的吸引力比较小,不但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很少愿意投身这个行业,本行业的高素质人才也会离弃而去。我国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人数逐年上升,似乎导游职业越来越火,但据调查,大部分为在校大学生,目的多是为工作前短暂的社会实践。据统计,全国旅游专业院校毕业生每年不足50万,真正投身旅游业的只有两成左右,且并非都从事导游工作,更少人终身从事导游,跳槽、转行是常事。

三、职业特征妨碍导游队伍成长

导游工作具有高文化、高体力、高流动和高服务等特征,从业难度较高。导游工作的职业特征对导游队伍的成长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导游的成长较一般工作更需要毅力。导游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除了系统的旅游教育,还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和总结。主要是向同行学习经验,以及自身的从业体悟,要通过坚持写详尽的工作日记来收集资料。但高体力、高流动、高服务的一天,已经筋疲力尽,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即使收集了一些资料,也往往缺乏研究能力,不能形成系统理论,妨碍自身的素质成长。其次,导游工作需要较好的身体素质,而且流动性强。导游一天东奔西跑,爬山涉水,需要较高的体力。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力会逐渐下降。长期以来,行内人士一直认为导游是一项吃青春饭的职业,年纪大了就不能干了。此外,随着成家立业而到来的家庭责任,工作流动性强也给导游带来新的挑战。如果不是对旅游工作的极度热爱,很难坚持。第三,导游工作是高服务型的,需要高付出,因而也需要较高的奉献精神和工作责任感。许多学生上大学选择这个专业,多是因为自己喜欢旅游,认为学了这个专业就可以到处旅游;许多人考导游证认为导游既可以到处游山玩水,又可以拿高额回扣,总之是十分轻松的工作,对工作中的艰辛准备不足。殊不知,导游一路上要不停的讲解和关照客人,再美的风景忙里偷闲也看不上几眼,一旦走上岗位,后悔不迭,纷纷半途退出。第四,导游是一项服务性工作,传统观念认为服务是女性的专利,一般男性不愿选择这个专业。我国从业导游的男女比例为1:2,大学院校旅游专业的男女比例失调更严重。导游工作无论从其特殊的体力耐力要求。还是诙谐大度来说,男性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性别比例失调,导游工作团队缺乏男女优势互补,实战能力难以提高,影响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

导游的素质,无论从文化知识还是专业技能来看,都需要长期的积淀。但由于导游的工作特征,使导游的从业难度大,同时缺少社会的价值认同,我国导游转行得多、退出得多,2002年,全国导游中、高、特三个级别加起来所占比例才为3.7%,初级导游占绝大多数。导游人才流失严重新陈代谢率过高,十分不利于导游队伍的素质建设。

四、旅游市场不成熟,导游素质成长失去依托

旅游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旅游市场还处于摸索阶段,许多方面还很不完善,影响导游的成长。

首先,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存在盲区。一是我国旅游法律法规的建设起步较晚,很不规范;二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种新情况层出不穷,现有的旅游法律法规总是落后于实际的需要。在实际旅游工作中,有无法可依的情况,也有某些旅游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约束作用较弱,旅游行业违规现象大量存在。在相关利权中,导游相对来说属于弱势,经常出现有法也不能依的情况。但一旦出现问题。导游又成为首当其冲的替罪羊。旅游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导游的旅游服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也不利于导游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

其次,旅行社适应市场的能力低。我国多数旅行社经营者素质较低,经营无方,不能细分研究市场,寻找特色产品,旅游产品基本雷同;旅行社大多规模小,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多以价格战来应对,面对越来越小的利润空间,要么使用无证导游、兼职导游降低成本,要么把压力转嫁到导游身上,以牺牲导游的基本权益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再次,游客心理还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消费不理智。大多数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只比较价格,偏爱“零团费”、“负团费”,为低水平导游的使用和存在提供了土壤;二是对服务行业多少有些偏见,歧视导游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四,导游的合法权益缺乏行业组织的有效保护。旅游是我国的第三大产业,导游的从业人员在数量上有一定规模,但一直没有形成自身的行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相关组织的保护,以个人力量来面对来自旅游企业和社会的种种不公,处于弱势的导游常常只得选择放弃自身权益,委曲求全,如为了维持自身工作和生计,不得不违背职业道德,接受和执行旅行社的违规行为。

高素质导游人才队伍的形成,不只是导游员们自己的事,只是埋怨导游、强调导游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忽视外部环境的建设有失科学。旅游教育要科学规划导游人才的培养方案,旅游业要重视导游人力资源的建设,导游工作有自身的特点,需要采取合适的政策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社会各界也要为培育成熟的旅游市场群策群力。只有在优化外环境的同时,强调导游员加强自身修养才具有现实意义,才能为我国的旅游业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上一篇:当前高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高职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