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思闭卷考试形式下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08-03 11:25:41

初中社思闭卷考试形式下的教学策略

摘 要:据温州商报报道,2014年开始社会思品由开卷改为闭卷考试,结束了从1998年来由闭卷改为开卷的改革模式。随之而来的,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跟着改变,否则就不能适应当下闭卷考试的形式。不仅学生要适应社会思品由开卷到闭卷的过程,教师更要适应而且要先于学生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关键词:闭卷考试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

一、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黑格尔认为:“一切改革,归根到底是观念的更新。”实行闭卷考试后,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则是起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中考的压力限制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在2013年的社思名师大讲堂活动会议上也明确指出,不要因为考试形式是闭卷而让学生死记硬背,不然也是违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二、落实基础知识

任何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基于基础知识的是否落实到位。考试的评价方式虽然改变了,但难度、题型都基本不变,以便学生慢慢适应过渡。现在的中考试题或者是期末考试的试题有个特点,就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考查,淡化了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有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分析后才能作答。

三、培养学科思维和能力

当前历史教学重视学生学科意识的培养,旨在“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社思学科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到《唐代的科技文化和时代风尚》这节课时,教材在文化这方面采用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如果单单是品读诗句,那就跟语文课差不多了,就不是历史课了。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读李白和杜甫的名句,想象一下李白和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状态,这样就增加了历史的氛围和境界的厚度,学生也能形成清晰的感知,真实体验历史的发展过程。

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分析和交流,思维的火花就是在交流中碰撞出来的。并且在课堂中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让学生自己表达、展现他们的风采,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再认为社思课堂是枯燥无味的。

五、管理好作业本

每节课后教师都要布置作业,作业的批改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自我检测的重要方法。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了解,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也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整作业的布置;学生通过作业情况的反馈,可以监测自己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学校和家长通过对学生作业批改情况的检查,可以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态度等等。所以优化作业本的管理显得至关重要。

六、利用课前五分钟复习检测

在每节新课之前,教师不妨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前面学习过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使上下节的课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就笔者实践的情况来看,利用上新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回顾旧知,对于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来说又是一个知识巩固的加强,对于没及时复习的学生就有个机会巩固。这样,在课堂上就解决了知识落实的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七、介绍解题方法和技巧

有人说过:做一百道题,不如掌握一种好的解题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的社思试题呈现出一个特点,就是材料题、解析题为主,除了选择题以外,一般的主观题都有材料背景。这种命题方式把学生从单纯的死记硬背的“痛苦”中解放了出来。

八、结合时事热点,贴近实际生活

现在的社思试题给出的材料背景基本都是社会上最新发生的时事热点资讯。这就给了教师一个导向和信息,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解答材料分析题的时候,就可以将热点时事与教材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学习社思这门课的价值体现――以史为鉴。

九、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泉。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各地的中考试卷中我们不难看出,命题者已考虑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制定标准答案时,相当一部分题目采用了“采意不采点”的原则,只要求学生“意到”,允许表达多样化,鼓励学生生的个性创造。

十、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1.多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培训活动,听取优秀教师的先进理念。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2.扩大阅读面。社思学科涉及语文、地理、历史、政治、科学、美术等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充实自己的内涵,做到厚积薄发。平时可以看看新闻,博览天下时讯;读读专业书籍,提高专业知识;听听不同学科教师的课程,开阔视野,改变知识结构等。

上一篇:浅谈培养高中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下一篇:浅谈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