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高中生物科学史中的人文教育

时间:2022-08-03 11:13:07

挖掘高中生物科学史中的人文教育

科学引导和人文熏陶是高中生物教育的两大支柱,两者割裂开来,必然使教育误入歧途。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而人文素养在考试中难以考查,因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轻视培养学生人文教育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高中生物科学史中不仅有科学知识层层揭开谜底逐步形成的过程,更能从中学到科学家们巧妙的研究方法、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敏锐的思维、合作的精神和高尚的做人风格。通过挖掘高中生物科学史中的人文教育, 激发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热情,并进一步内化为气质、修养和人格,逐步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高中生物课堂人文教育的现状

由于教师肩负着学生是否能考上大学的使命,很多老师将《考试说明》当成了《教学大纲》;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将考点中所涉及的本章节的知识与技能当成本节课教学的唯一目标。大部分老师自鸣得意于概念体系的建立,沾沾自喜于知识网络的构建。将问题的结果与预设相同,将知识点网络的静态生成当成一堂成功的课。这样的课堂相对于应试而言是高效的,学生相当于吃快餐迅速增加知识拥有量,记忆了相关结论,然后投身于题海中训练强化。而与之相关的生物科学家的敏锐的思维、探索的精神、创新的能力等,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这些人文教育则挖掘的不足。

二、挖掘高中生物科学史中的人文教育

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很自然的会被科学家们一丝不苟的精神、执着的信念、伟大的成就所感动,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时,很多老师直接投影豌豆杂交实验图解,然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投影中的内容,能找出什么规律?”然后分析数量比为3:1的原因,再后是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产中的应用。本人觉得这种教学方式优点能很快让学生找到规律,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缺点是忽略了高中生物科学史中的人文教育。所以我们不妨首先应该介绍《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现的生物科学史,利用高中生物科学史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去挖掘其中的人文教育。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孟德尔之所以能发现《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原因有哪些?” 孟德尔童年时爱好广泛、博览群书,先后学习了《植物学》、《物种起源》等书籍。每一个重大规律的发现,背后都是无比的艰辛。孟德尔筛选了大量实验材料,做了很多种杂交组合实验,并且对研究的性状进行仔细的观察、详细的记录,并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以便能证明他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的工作一做就是8年。而孟德尔身上所体现的耐心、对待科学的态度正是我们当代学生需要学习的。孟德尔把豌豆比喻成自己的儿女,对于自己工作的热爱也是很多当代人所缺失的。孟德尔呕心沥血发表了《植物杂交实验》论文,直至出版了34年后,才被后人理解并得到正确的评价,而此时他已经逝世16年了。社会中不免有许多急功近利的思想,孟德尔的伟大人格,始终引导着当代青年们前行。

例如:在教授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时,在展示达尔文进行了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后,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分析达尔文之所以能提出生物进化论其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达尔文常常爬山涉水收集动物、植物、岩石、化石等标本,并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一常人难以坚持的工作达尔文一做就是20年,如果他没有过人的毅力,是不会成功的。通过细致的观察研究,对比分析,用敏锐的头脑去思考。面对当时占社会主流的物种特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等神创论思想,达尔文毅然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生物进化论。达尔文说过两种气质对他事业的帮助。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结论的正确与否需要证据的支持,一旦证据证明假说不符合事实时,再好的假设也得舍弃。 第二个重要素质是他的观察能力。我们每个人如果没有超人一等的智力,没有上帝特别眷爱的天赋,那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的能力,以便我们在稍纵即逝的事物的变化中找到规律。学生们不仅能从达尔文身上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学到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更能体会到达尔文淡泊名利、脚踏实地,为事业不惧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

挖掘高中生物科学史中的人文教育,使枯燥的记忆、静态的生成、大量的强化训练传统课堂远离,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身临其境地把自己当成孟德尔,面对教堂后花园中豌豆的苦思冥想、茅塞顿开,向世人揭开遗传的真谛;把自己当成达尔文乘坐着“贝格尔”号去环游世界采集化石标本,提出生物进化理论,解放人类的思想……。我想融入了人文教育的课堂必定会精彩纷呈、生机昂然。

上一篇:贫困大学生心理内源影响因素与引导对策 下一篇:初中学校管理模式优化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