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语文探究性教学目标误区

时间:2022-08-03 09:47:31

浅谈当前语文探究性教学目标误区

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目标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众多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者发现,当前语文探究性教学目标存在一些误区。

一、偏离课程理念,超越认知规律

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以课文为出发点、应试为落脚点,为上课而上课,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定势让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无意识地偏离了课程理念,在课堂上更是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完全的灌输教学,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也起不到培养学生的效果。比如,在设计一篇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时,很多教师只关注文本本身,把说明文知识的讲解作为教学目标,即便有探究教学,也只是探究本文中说明文知识是如何体现的,如何运用的,忽略了学生的核心地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见解,这和读者的认知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探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就初中生而言,注意、感知、记忆、思维这四种认知形式正在发展健全的过程中,他们在对概念本质特征的把握上存在抽象上的困难,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上存在概括上的困难,在归纳演绎上存在推理的困难。然而,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忽略学生主体,无视学生认知,过低或过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导致语文探究性教学的低效现象。

二、忽略文本特点,定位有失偏颇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对文本特点的把握是教师决定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的前提条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文本特点,在备课授课上只从文章本身出发,讲解字词句篇,总结主要内容,阐述中心思想,面上的工作做得无微不至,却忽视了文章的本质内涵。在教学目的上认识模糊,成了“教参”的传声筒。正是这种单纯说教,漠视文本,注重资料的教学方式,把语文课堂“养成独立思维的读书能力”的重要意义丢失了,在一定程度上也简化了作者,愚化了学生,导致教学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就泰格特的《窗》而言,有的教师把探究目标定位在感受结尾设计的巧妙上,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文本的结尾,隐去最后的“墙”字,让学生用猜测结尾的方式来感受结尾的出乎意料。这样的设计很巧妙,但仔细思考,这还是只停留在对构思行文的表层欣赏上,并未深入到对文本的内在挖掘中去,没有真正感受到文本所表现出的深刻内涵。其定位偏颇,在于对文本的特点把握不够。

再如,《叫三声夸克》(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和总特征;2.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4.体会本文朴实、准确的语言特点。这一教学目标可谓紧扣文本特点,但问题是目标单一,只偏重于认知领域,因此而设计的问题几乎没有探究的价值可言。即便是认知目标,定位也不准确,直接导致在课堂教学中用说明文的知识来肢解课文;同时也失之过泛,几乎什么说明文都可套用,没能明示出本篇课文的特有的学习目标。说到底,死扣文本特点,其实也是对文本的误读,对教学目标的错误定位。

三、预设过于死板,错失生成资源

课堂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不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导致了预设从文本出发,把课堂作为说教的场所,忽视学生的互动,错失生成资源。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有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了这样的情景:“能否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假山和池沼的特征”,稍后,一学生说“入画一景”,部分同学立即眉头紧锁,于是“决不雷同”应声而出。正在此时,该教师发现有同学抓头还有同学发出疑惑的声音,于是又有了“互相配合”、“顺其自然”的看法……按理说,至此其预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了,如果果真这样(事实上很多老师会这样),其语文探究性学习尚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所欣喜的是,此时该教师没有急于解惑,而是列出四种答案,巧设情境,四家争辩,学生兴趣大增,问题越辩越明,探究越探越深入。所以,教师只有把握好“预设”,利用好“生成”,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展现课堂的动态美,才能达到甚至超越教学的预期目标。

四、表述含糊笼统,难于反馈评估

有些教学目标本身就不是探究性教学目标,而且在表述上也含糊笼统,过于泛化,例如,就《竹影》(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文,有人是这样设计其教学目标的:

(一)知识与能力: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对于这样的目标设计,笔者至少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从探究性教学来看,有些教学目标不是探究性教学目标,其创设的问题也不具有探究意义,比如“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其次,这是将三维一体的多元目标进行了人为的割裂,穿靴戴帽生搬硬套,为“目标”而目标,把课改的核心理念化成了一圈毫无作用的美丽光环;第三,在所谓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陈述中,怎样去“体味”?通过什么途经去“体会”?学到什么程度叫“了解”?在陈述上则笼统模糊,学生不知学什么、怎么学,教学中也就没法实施,无法反馈。

(张晓峰 孔建 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 213002)

上一篇:》'> 评黄玉峰老师的《兰亭侧畔说》 下一篇:从《孔雀东南飞》主人公殉情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