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8-03 01:25:01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摘 要】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水稻病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总结了稻瘟病的症状识别、危害特点、流行条件、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为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

稻瘟病是一种突发性甚至是毁灭性的病害,是由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水稻感染稻瘟病后一般减产20%-30%,高的可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而水稻是前进农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农场总播种面积的60%,近几年来稻瘟病在农场水稻主产区时有发生,呈现不断蔓延和扩大趋势,虽然没造成大面积流行,但是已对农场水稻生产造成影响。结合前进农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稻瘟病发病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各部位均能发生稻瘟病,根据发生时期和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常发生并且危害大的主要有叶瘟和穗颈瘟。我场水稻发病以叶瘟、穗颈瘟危害比较严重,对水稻产量影响大。

1.1叶瘟

一般在7月上、中旬发生。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近圆形,绿色,病斑正面和背面有大量的灰绿色霉层。慢性病斑由急性病斑转化而来,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间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1.2节瘟

节瘟多在水稻抽穗前后发生,以离地不远位置的发生较多,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期在稻节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逐渐围绕节部扩展,使节部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造成茎秆弯曲。

1.3穗颈瘟

发生于水稻颈部,一般在8月上旬出现,在穗茎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扩展使穗茎段变褐色或黑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轻者影响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

1.4谷粒瘟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可造成种子带病。

2.病原

稻瘟病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梨形孢属。病斑上的灰绿霉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丛生或从病部穿透表皮单独伸出,不分枝,间或分枝,有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无色或略带褐色,顶端尖细。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分生孢子梨形,基部钝圆,顶端狭窄,无色透明,有2个分隔,少数1-3个分隔,萌发时每个细胞都可长出芽管。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25-28℃,所需的最短时间为6-8小时。

稻瘟病菌对不同水稻品种的侵染和致病性不同,表现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的稻瘟病菌有7群128个生理小种。

3.传播途径

稻瘟病的病菌主要靠空气气流传播,在当年发病的稻草上越冬,次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是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都会导致发病加重。若7月中下旬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4.发病条件

4.1气候

气候条件不仅影响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并直接影响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

温度:最适于稻瘟病菌繁殖和侵入的温度为25-28℃,水稻连续遭受数天低温再转为正常温度时,3-6天后稻株抗病性显著降低,尤其夜间有15℃以下的低温影响更明显,因而晚稻抽穗期遇寒露风或骤然降温,常加重穗颈瘟的危害。

湿度:平均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雾多雾重或时晴时雨,雨日多,阴雨连绵等湿度大的天气,病菌生长繁殖快,孢子形成多,侵入率增高。

光照: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并使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淀粉与氨态氮比例低,硅质化细胞少,组织柔嫩,抗病率降低,易发生病害。

4.2品种和生育期

在导致稻瘟病发生流行因素中,水稻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不同,幼苗3-5叶期、分蘖盛期和孕穗期至抽穗始期最易感病,同一器官(如叶、茎节、穗等)在幼嫩时期较老熟时期易感病,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染叶瘟。

4.3栽培管理

稻瘟病的发生与肥水管理关系密切。

肥料:氮肥种类、用量、施用时期对发病轻重影响最大,一次性过量施用氮肥比分次施用或在保肥力差的沙土、浅土田比粘土、深土田上施用都更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迟施氮肥使稻株贪青徒长,组织幼嫩,硅质化程度下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都可加重病害发展。适施补施磷钾肥可提高稻株的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灌溉:水分管理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影响也很大,稻田长期深灌,冷水串灌使土温水温降低,土壤缺氧,根系发育不良,降低生活力和抗病力。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

5.防治措施

防治稻瘟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及时药防为重点,尽可能的消灭最初的侵染源,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在关键时期及时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5.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地办法,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并做到品种合理布局和轮换,避免种植品种单一化。

5.2减少菌源

水稻收获后对发病稻田的稻草要及时销毁烧掉,彻底清理干净,发病田杜绝秸秆还田。另外要做好播种前的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晒1-2天,采用亮盾、锐胜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

5.3合理施肥

水稻施肥应坚持掌握以土定产、以产定肥、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平衡使用的原则。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氮、磷、钾肥,适时适量追肥,切记过量、过晚施用氮肥。

5.4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

依据水稻需要,科学合理灌水,一般采用“浅水勤灌,干干湿湿”排灌方法,分蘖末期结合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可使稻株生长健壮,抗病力增强,提高稻株抗病力。从而使病害不发生或少发生,低洼稻田要经常排除积水,漏水田要注意及时灌溉。切记稻田长期淹水。

5.5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在防治策略上应坚持适时、早防、早治的原则,采取定点观察、预测预报的办法。6月下旬开始观察田间叶瘟的发生,7月上、中旬对已发生的田块和密度大、长势旺的田块进行普防,控制叶瘟的发展和穗瘟的发生。始穗期(破口期)7月下旬是防止水稻穗颈瘟的最佳时期。药剂防治每亩可选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20克或40%富士一号乳油或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兑水40-60公斤,均匀喷雾。

总之,防治稻瘟病要以防为主、在种植时切记肥大、水大、密度大,出现稻瘟病应及时防、及时治,只要防治措施得当,就可以杜绝或减轻危害。 [科]

上一篇:基于钢珠填充标定弹体容积的新研究方法 下一篇:中国市政污水处理项目风险及控制途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