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时间:2022-08-02 07:50:39

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摘 要:在高校体育课程以技战术、技能为主的技术性实践教学基础上,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通过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前后的教学效果来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革:第一,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 第二,培养体育教师教学学术思想; 第三,体育教学设计由"教案"向"学案"转变,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参与课程实施、参与课程评价、参与课程开发,成为真正的主体; 第四,建立多元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使课程实施过程由预设走向生成,由封闭走向开放。更好的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高校体育教育制定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反思性实践教学 高校体育课程 技术性实践教学 体育教师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一道理解教学的内容、发现其意义,同时也一道理解并发现隐藏在教材背后的社会现象的意义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 [1],对研究在实践性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积累体育素养。引导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地思维,来建构终身体育学习的过程。体育课程实施应联系学生的经验,综合运用教学策略,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这是改革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一步。

一、实施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的策略

首先在90-110分钟的技术性实践教学中,在最后的20-30分钟加入反思性实践教学教学的内容,主要以对话讨论课形式为主,对重大国际赛事、争议的判罚、出人意料的结局等体育赛事,组织对话讨论,拓宽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维度和对体育精神的积极追求,启发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与实际体育生活中发生的联系。

其次,通过专门主题、问题、议题在教学周内开设3-4次理论课程,主要以规则与裁判法教学、案例分析课为主,借助书面、口头、头脑的反思,使学生将普遍化的技术技能与特定的体育情景和事件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反思性实践教学的效果。正确分析自己存在的技术缺陷,学会利用规则和裁判法来指导自己技战术的提高。通过案例教学,教师要提供案例――组织讨论――教师评述――原理分析;与此相适应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体验情境――分析材料――掌握原理――锻炼技能。解读每一个技战术的应用特征、揭示每一个体育技能的意义、形成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实践性智慧,让学生透过外在的体育技术技能从深层次来看体育本质,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体育观念、融合到教学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积极探求,从而真正从学生内心建立起终身学习体育、终身体育的价值观、体育观。

最后,通过微课(MOOC)设计录制成时长在10-20分钟的微课视频,并配套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作为很好的课后辅导课程和课后作业,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反思,对提高和巩固技术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斯腾豪斯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训练”、“教学”和“引导”。所谓“训练”,就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所谓“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所谓“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学生进入“知识的本质”的过程[2]。根据该定义,笔者在西南林业大学2012-2013-2学期(2013年2月-6月)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反思性实践教学的实验。

实验班采用在技术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反思性实践教学,实验对象为周一至周五的五个篮球班大一学生,共计210人,为保证教学实验的信度与效度,笔者在开学前一周对问卷做了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调查,P

1.西南林业大学公共体育课实验前后篮球课所占学时对比

2.2学生对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满意情况

学生对对照班体育教学策略非常满意的人数只占 10.00%,满意的人数占42.63% ,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超过了 25%。而实验班满意人数接近61.88%,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只有7%。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合理地运用反思性实践教学策略,正确地选用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教师投入的精力大,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动作技能畸形,教学效果低效,有的不当教学方法甚至会导致学生伤害。

2.3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方式的满意情况

将反思性实践教学引入体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参与,并重视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从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出发,创设真实、鲜活的情景和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解决体育问题的过程。改变了传统技术性实践体育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容器,学生处于被动的状况。

3培养体育教师教学学术思想

教学学术是一种机制,通过它,教师的教学能够得到提高,通过它, 教学就不仅仅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坐在椅子上的操作”[3]。

不可否认,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教学与科研相分裂、学生与教师相分裂的问题,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学术流。在有些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很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枯燥无味。在职称评定时总是埋怨没有把教学工作量作为评定条件中最重要的指标,觉得科研对自己实在是很难,因而把生活重心转移到教学工作之外的兼职工作,以此作为谋生的第二职业。从传统的技术实践教学不难看出,缺乏反思性的教学,无法提升体育教师对大学教育的本质认识和创造性的开发体育课程。如若大学体育教师忽视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把教学当成负担,就会失去很多发现问题的机会。

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不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而是一个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创造性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是反思性实践教学基本的要求。培养体育教师教学学术思想的目标主要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学习。大学教学学术通过将教学融于学术之中,将教学与科研一起视为学术统一体中不同的组成部分,试图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实现教学的反思、探究,研究教学成果的交流, 使教学成为教师学术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共同财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3]。笔者认为,培养体育教师教学学术思想应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成立体育教师教学学术小组,将所有对教学学术感兴趣的教师联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为各教学学术项目活动提供信息,并根据需要加强大学体育教学学术的支持。其次,在校园网建立教学学术板块,为了通过对学生学习进行学术性探究来提高教师教学实践,在大学校园网系统增家教学学术性探究的实践知识板块,推动校园在教学学术方面的实践。最后,为教学学术项目提供持续的资金供给,学校和体育部门对教学学术的资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对已经落后的体育教学学术发展来说显得重要,没有持续资金的支持,要实践和推动教学学术只能是一句空话、套话。

4体育教学设计由“教案”向“学案”转变

从教案设计到学案设计的重心转移,求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案设计往往容易陷入告知式、训练式的权威控制的教学,而不是对话式、修炼式的平等协商的教学[4]。传统的技术性实践教学,目标和评价是教学部门已经制定好的固定下来的教学文件。在教师教学行为中,可以做出灵活处理的仅仅是教法。

高校体育教师应由教案设计转变成学案的设计与实施,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话讨论、案例分析、微课、理论教学等,提高学生内在的体育观。因为学生有自主的思维能力,有着与教师不同的体育情感体验、体育审美标准、体育欣赏角度。所以,在反思性实践教学中,学生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笔者通过聆听钟启泉教授讲座时提出的――新的基础学力观,很赞同这样一个观点:知识不是一种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可探寻、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一种借助反思性实践来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课程固然包含了知识这一核心要素,但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课程就是知识。

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评价是传统技术性实践教学的特征,要想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体育的权利,激励教师自主寻求创造性课程模式,使课程实施过程由预设走向生成,由封闭走向开放。应融入反思性实践教学的内容,西尔伯曼在他的名著《课堂的危机》中引述了杜威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值得我们倾听。他说:“真正的危机在于,表面上呼唤改革,骨子里却在一味地包庇旧的一套,走回头路。” [5]高校体育教师应赋予课程决策权、课程设计权、课程实施权、课程评价权、课程开发权[6],同样大学生体育课程权力赋予主要表现为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参与课程设计、参与课程实施、参与课程评价、参与课程开发。这就要求高校教务部门、体育教学部门认真对待体育课程教学,赋予体育教师更多的教学设计的自由度,真正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6建立多元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要改变学生一直以来被评价的状态,建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相互评价。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建议在建立和实施多元评价体系时,应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单一技术技能成绩评定,重视综合学力的评价

重视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维度、对体育精神把握、体育素养的提高、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掌握、体育文化观、终身体育意识、课后体育锻炼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改变期末终结性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

不能以标准的运动技术规范来要求学生掌握,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技战术应用和理解的程度和效果。

第三,改变量化取向的评价,重视描述取向的评价

描述取向的评价以倾听与观察、理解与解释、研究与改进为特征,能够有效地弥补量化取向课堂评价的不足,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策略。[7]因此,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应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价值判断为主。

最后,笔者认为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是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让大学生作为体育课程决策受体,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以此来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深层次认识和体育素养。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尊重传统不等于全盘接纳传统,传统必须改造或重建。改革就是对于传统的扬弃。”

参考文献:

[1] 高垣麻由美.教学研究的前哨[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5:56.

[2] 赵 兴,郭洋波. 斯腾豪斯课程开发模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黑河学院学报,2012(8):72-75

[3] 王玉衡.让教学成为共同的财富――舒尔曼大学教学学术思想解读[J]. 比较教育研究,2006(5):51-54.

[4] 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62-67.

[5] 西尔伯曼.课堂的危机[M].东京:萨依玛尔出版会,1973.520.

[6] 王威,温恒福.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权力与赋予策略[J].教育探索,2012(5):26-27.

[7] 安桂清,李树培. 课堂教学评价:描述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 2):48 -52.

作者简介:

周玺(1977-),男,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上一篇:论中职英语教育中的文化素养培育 下一篇: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建构高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