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培养语感

时间:2022-08-02 06:54:26

语感,对小学生而言,就是对语言文字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以及在朗读中语气、声调、表情的合理运用。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翻开人教课标版教材,“看点”颇多,除了增加和调整阅读篇目、从形式到内容对“单元练习”进行改版外,还对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进行了调整,将“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作为第一要求列于“思考·练习”之首,而旧版则全都安排在“思考·练习”的最后。同一训练项目,首尾位置的变换,其内容及导向作用不可小视。可见,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充分感悟,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学生受益匪浅。我发现: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创设“乐学”情境,调动情感

感情朗读注重的是一个“情”字。巧妙地导入,能让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积极地朗读。娄湘生老师曾说:“观察和体味应该带着情啊!要用情去驱动你的双眼!”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觉创设“乐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上课伊始,我便播放了有关大地震的视频资料,并深情地讲述道:“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天旋地转。不到4分钟,2500多座建筑物倒塌,25000人无家可归,人们都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然而,却有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他们的心弦,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察觉到他们渴望了解这个奇迹。学生入了情,他们的阅读需求被激发了,就能很快沉浸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自觉地用声音去再现文字。

二、创设“乐读”情境,诱发语感

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要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想读”、“乐读”,才能在读的过程中生“情”。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用真情拨动儿童的心弦,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与“催化剂”。

地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课文中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的场景,从中还能体会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这也是我教学的主线,朗读的重点。然而,学生在找出这个重点段之后,朗读却没能达到我预设的标准,情急之下,我也加入了读的行列——范读,却收获了一份惊喜。

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要求的标准时,抓住时机,亲自露上一手。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长此以往,在老师“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学生“乐读”,而且能逐渐辨别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感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体会正确与偏颇,语感也就悟出来了。这时老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比纯粹地让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效果要好得多!

三、创设“品读”情境,训练语感

作者的感情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只靠教师讲是表达不清的,应创设“品读”情境,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应。在经历了多种形式的自读以及分层次的理解读、体会读的语言循环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层层加深,对情感的体会步步深入,在螺旋上升的情感过程中,充分感知课文遣词造句的生动及作者感情的奔涌;受到蕴藏其中的情感熏陶后,从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而强烈的感受,达到训练语感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在品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重点段时,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肉体的痛苦,继而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探究父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他们的内心受到感染,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学生反复地品读,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语感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四、创设“引读”情境,深化语感

课文中有些词句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却富有鲜明的感彩,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动情,引发学生的语感。

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启发式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而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不难想象,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学生的语感也得以深化。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但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明代宋濂等著的《元史·侯均传》中记载:“人读书不至千百遍,终于无益。”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达到语感的最高层次。所以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感受作品的内涵,再通过语气的升降缓急、节奏的抑扬顿挫、情感的高低起伏,将平白单调的语言文字,塑造成生动、鲜明的视觉表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上一篇:语言训练向学生的生活延展才能扎根 下一篇:发展:从儿童的需要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