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品德课教材及教学的质疑

时间:2022-08-02 06:25:54

对品德课教材及教学的质疑

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也让现代学生感受到了素质教育号角的优益,但双方收获的同时,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我也产生一些思考:

一、对教材设计的质疑

1.教材突出了活动化的参与,有的重点放到了相关链接中,导致学生不能很好总结把握知识重点。如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身边的诱惑》中的危害;《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中战胜诱惑的正确方法;九年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些与学生关联密切,影响较大的知识点,教材放到相关链接资料中,似乎淡化了这些重点。

2.教材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但缺少知识上下联接的紧凑感。如上册第九课《身边的侵害和保护》中,讲到青少年面对身边的侵害必须加强自己的保护,而教材接下来不是具体的方法指导,而是抽象的理论说教,具体如何保护自己却放到第二框后面,知识点有些过于散。

3.个别辅助材料的设计对学生而言,不太容易理解。如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法不可违》导入新课所设计的插图材料:小勤捡废品赚钱买校服,结果误捡了建筑工地的铁卡子,被送到派出所,这不是丢不丢面子的问题,对初一学生尤其对农村学生来说他应该感到困惑: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因为他不一定能知道铁卡子的用处。从而导致教师不能做出恰当的处理。

4.一些教学问题的情境设置脱离学生实际,与所学内容衔接不密切,还有的过于幼稚,有的太难,不适应初中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而且没有考虑到教学地区差异。如七年级上册《品味生活》一课中关于情趣及其作用这个事例的问题涉及过于简单,没有深入研究的价值。第五课“自我新形象”这一问题中“面对新期待”所设置的问题难度较大,相对于教学条件差的地区的学生无法进行实际研究。

5.有些内容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得当,应该体现的知识点没有明确到位的讲解,过于笼统,无法体会学习的目标和目的,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这一问题中,一方面应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环境的关爱,并由此引发保护环境(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的思考;又如第四课“感悟青春”中青春期容易出现的普遍现象没有明确指引。另外,本课设计完全可以把感悟青春、畅想青春、祝福青春、寄语青春整合到一起。

6.七年级与八年级教材在有些内容方面没有衔接整合好,有重复的表现。如七年级第四课“青春误读”问题中涉及到男女生如何恰当交往,但没有详细地介绍,而本问题是本课比较重要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二课重点讲解了男女生交往的问题,能否把这两部分内容合理的整合作为重点来探究。

7.有些问题设置在尊重、理解学生方面欠妥。初中生身心发育已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有一重要特点就是不愿意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书上有些问题的设立都与其发生矛盾,有些形同虚设。

8.个别地方提到的知识值得争议。如七年级第八课《身边的诱惑》“诱惑”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贬义色彩,但书中提到了领奖台的诱惑却是积极的,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诱惑呢?

二、对课程教学过程的疑惑

1.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遇到了学生很喜欢上政治课,很喜欢政治老师,但是学生成绩不理想的问题,我在想“我们考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单纯依靠一个考试分数和结果能检测到学生所有特质呢?”。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这些问题无法凭一张纸笔相加的试卷考查出来。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学生某一阶段的成绩为依据。同样,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简单地以一次考试的成绩和名次为标准。如何对教师、学生进行合理评价,我认为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是迫于教学成绩压力,不能放手进行开放式教学。二是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新教材设计的活动课时量较大,如果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上规定的活动要求进行教学,那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

3.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合作学习。于是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地应用,经常有意识地安排同桌讨论、小组讨论,但其效果却往往不好。有些只有形式,学生没有围绕中心问题讨论,而是在闲聊;有一些抓住某一边角知识争吵不休;有些讨论则变成静坐。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正确处理好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要依具体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觉悟水平、学生兴趣爱好等实际来定,形式应该是多样化且具有变动性。有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有时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班级辩论的形式,形成比较集中的意见,不搞形式化。

4.是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激情和精力,但光有爱心和激情不一定就能增长知识能力,尤其是答题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应付期中期末考试和平日的单元测试,新课程理念不得不被淡化,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实践化的新型课堂无法真正落实。

因此,我教学中在尊重教科书的基础上,大胆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精讲那些对学生发展和终身学习有益的内容,删减教科书中已脱离时代、对学生发展意义不大的内容。更新那些滞后于时展的内容,大力挖掘教科书中未充分展示出来的教育性的内容,使教科书的功能得以优化,并且尽量寻找素质教育和应试的中和点。

因个人的水平、能力、经验上和许多老教师存在很大差距,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在学习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看法,记录下来,以便提高。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市万柏林第一中学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下一篇:需重视初中政治课程中的素质教育